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如果分別詢問妻子和丈夫,請他們說說自己做了多少家事,兩人的回答總額總是超過100%。換言之,他們都認為自己做了很多家事,另一半做得少,分工不公平。
圖片來源:unsplash
家事如何分配?
我們對公平性與費力程度的關切,不只出現在財務領域。雖然我們可能不適合對親密關係提供意見,但我們發現,分開詢問妻子和丈夫(在不同房間內問),請他們說說自己做了多少家事,兩人的回答總額總是超過100%。換言之,他們都認為自己做了很多家事,另一半做得少,分工不公平。
為何總額總是大於100%?因為我們看自己總是處於透明的狀態。我們看得到自己做的事,但看不到另一半做了什麼;我們有透明度不對稱性。我們把地板擦乾淨了之後,會注意到這件事,知道這有多辛苦;但如果地板是別人擦的,就可能不會注意到要擦得那麼乾淨需要多少工夫。我們把垃圾拿去倒,會知道還要分類、倒垃圾有一些步驟,以及這項工作有多髒;若是另一半把垃圾拿去倒,我們可能也沒有注意到。我們使用洗碗機時,會注意到應該分門別類,把碗盤分區排好;若是另一半使用洗碗機,我們只會注意到,根本是排得亂七八糟,隨便丟進去洗一洗就好。
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效法吉娜的顧問公司,每個月向另一半和孩子簡報一下,擦了多少櫥櫃、洗了多少碗盤、付了多少帳單、換了多少尿片、倒了多少垃圾呢?是否也該學學律師的方法,列出鐘點費?在做晚餐時,我們是否應該詳述,從買菜、切菜、煮菜到收拾的所有步驟呢?或者,我們只要發出聲聲嘆息,讓另一半更重視我們?只能說,跟另一半斤斤計較,也是有不利之處的。如何拿捏平衡,就留給諸位看著辦了!但是,至少也花點心思想想這些吧。別忘了,請離婚律師可不便宜喔,他們是按照鐘點收費的,也不會讓你知道他們花了多少工夫。
善用公平性
在協商、交易、婚姻、生活中,人們總是要求公平,這不是壞事。2015 年,圖靈製藥(Turing Pharmaceuticals)創辦人馬丁‧史克利(Martin Shkreli),突然將救命藥達拉匹林(Daraprim)從一顆13.5 美元調漲到750 美元(漲幅高達5555%),民眾憤怒極了!此舉被視為極度不公平,雖然達拉匹林目前的售價依舊過高,史克利依舊是個××,但這件事也引起人們關注長久以來未獲足夠關注的藥品訂價公平性。所以,我們的公平感有時很有助益,甚至在經濟領域。
然而,我們有時會過度看重公平性。在不若史克利事件那樣惡劣的情況下,當價格似乎不公平時,我們會試圖懲罰訂價者,但在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懲罰到自己,捨棄原本的好價值。
公平性有很多時候是看費力程度,費力程度往往需要藉由透明化來展示,而生產者或行銷者可以決定自己要有多透明化,利用公平性來凸顯價值,未必總是出自最良善的意圖。
透明化有助於建立信任,藉由展示背後投入的心血,能夠激發人們的公平感,以創造價值。至於會不會有無恥之徒,試圖利用我們對透明化的要求,表現出過甚其實的心力投入,只為了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這個嘛⋯⋯考慮到我們花了超過150 年才寫出這本書,我們得說⋯⋯不會!怎麼可能會有這種事發生嘛!
【書籍資訊】
《金錢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