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這不是電視上的連續劇,是真實發生在我父母身上的故事。
你不知道我記得
我不記得最早是怎麼發現那個提包的。以細竹藤密密編織的女用提包,幾十年過去了,它仍一直在我的腦海。不是因為那美麗的造型,而是那包包裡收藏的祕密。
那時大概小學三年級,因為多病而經常被關在家裡,哪也不能去。總是一個人在屋子裡晃盪的時光好無聊,某天不經意就翻到了母親塞在衣櫥角落裡的那個竹藤包。打開來,發現裡面裝了上百封的,淡藍色航空郵簡。
電訊如此發達的今日,早已不復見的那種古老玩藝兒。一張藍紙折成三折,邊緣黏好,就成為一封寄往海外的書信。不用信封也無信紙,很聰明地把信件重量減到最低,在那樣拮据的年代。
對這種郵簡的消失,日後總有一種微微心痛的不捨,因為它讓我看到,曾經有個年代,什麼叫做紙短情長。放在掌心,幾乎感覺不出什麼重量的一封封寒酸的郵件,它的內容可以是如此沉重。
那一封封信,都是母親寫給當時在西班牙留學的父親的。
展開第一封,將我帶到了另一個時空,比我出世更早的十五年前。
一個二十五歲不到的女人,她的丈夫考上留歐公費獎學金,她帶著才四歲的兒子,半工半讀,傻傻地以為苦幾年,等丈夫回來了,日子就會變好。每一封信都是分好幾天寫完的,像是日記一樣,跟男人細細描述著她每天發生的事,還有她口中的「臭兒子」又做了哪些調皮的事。
好想你,再過四百天你就可以看到臭兒子了……
今天又想到那時候,我們跟臭兒子晚上坐在小破房裡剝花生吃……
兒子今天問我,爸爸會寄禮物來嗎快過年了……
再過一百天,你就可以回來陪他玩了……
你開完畫展了,應該準備回國了吧?……
你現在究竟打算怎麼樣?……
雖然那時年紀很小,但是敏感早熟的我,看了其中十幾封後便倏地煞手。不是因為偷窺而心有不安,而是突然對情是什麼,愛是何物,有了苦澀的最初體認。這不是電視上的連續劇,是真實發生在我父母身上的故事。那個女人怎麼那麼傻,從沒想過那男人可能一去不回嗎?
但是那一封封信證明了,他們曾經也是相愛的。不是打從我有印象以來,他們之間總有不斷的摩擦爭執……
把提包又藏了回去,因為不想看到他們在信中開始攤牌談判。過了幾日,包包不見了。應該是母親發現東西被動過了,換了地方。我從此再也沒見過那個包包。但我也不是沒有懷疑過,母親會不會把那些信都扔了毀了?
摘自《何不認真來悲傷》
Photo:LadyDragonflyCC - >;<,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