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演講時,常有人問我,「蘇老師,你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唸旅館管理嗎?」當然不是,我只是大概知道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向,選定方向後,一步步去實踐。做得愈多,愈清楚該怎麼調整與聚焦。
圖片來源:unsplash
演講時,常有人問我,「蘇老師,你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唸旅館管理嗎?」當然不是,我只是大概知道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向,選定方向後,一步步去實踐。做得愈多,愈清楚該怎麼調整與聚焦。
光是坐著空想、煩惱,沒有實踐的執行力,終究是浪費時間而已。
每回和學生面談,我都會問他們,你畢業前的目標是什麼? 你十年內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有些學生懵懵懂懂,聽到我的問題才開始想,「對喔,我的目標是什麼?」有的學生回答,「我想把英文學好。」「我要拿到餐飲證照。」「我想要出國。」這些同學雖然說出了目標,卻沒思考過具體的執行步驟,於是目標看起來龐大卻鬆散,更重要的是,他們只是想著目標,卻好像沒有圓夢的熱情。
我說,「你想把英文學好,到目前為止做了什麼努力嗎? 有沒有每天撥時間練習? 聽英文廣播? 有考多益的計畫嗎?」
「你要通過餐飲證照,有沒有跟學長姐打聽過該怎麼準備? 你知道考試的時間跟內容了嗎? 有沒有什麼規定,都查清楚了嗎?」
「想要出國很好,你出國的目的是讀書、工作,還是體驗? 你開始收集相關資料了嗎? 要去哪個國家? 什麼城市? 比較過不同的大學或科系了嗎?」
當我進一步逼問時,很多學生都招架不住,因為他們的夢想或目標只是想法,連第一步都還沒有邁開。他們害怕失敗、想太多、不知道該怎麼行動。這些理由都會導致相同的結果,就是站在原點,沒有任何改變,夢想依舊在一個遙不可及的地方。
我會勸學生動起來,不做就什麼都沒有,做了,會漸漸明白哪裡該調整,然後逐漸累積經驗,愈來愈有自信,也愈來愈清楚下一步該怎麼走。即使發現走錯了,人生因此換了另一條道路,這段摸索的過程也很值得,因為你努力過了,並且做出務實的決定。
有句老話說「不怕慢,只怕站」,所以不要想了,動起來吧,去做,才會找到人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