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在台灣,很多人批判教育的僵化,然而在陪伴孩子的學習過程當中,我慢慢的理解了學習最難的,不是功課的多寡,而是用錯心態與方式去面對。
圖片來源:pakutaso
在台灣,很多人批判教育的僵化,然而在陪伴孩子的學習過程當中,我慢慢的理解了學習最難的,不是功課的多寡,而是用錯心態與方式去面對。人的腦袋需要邏輯去連結,當一件事情有完整的邏輯時,去記憶細節就相對的簡單,也不怕變化題型。可惜的是,台灣長期以來,教育的內容都是節錄、片段且不連結的知識,讓孩子很難真正的去理解。
只是我在想,因為難以理解,所以就先背起來,可以應付考試就好,這樣的學習心態,我到底是哪時候養成的?一件小事情都要想得透徹的我,怎麼會告訴自己不懂沒關係,只要背起來就好?
有一次,小學二年級的外甥在背三字經,那古文對孩子來說很難,孩子背到快哭了,我問外甥:「你懂那些經文裡面的意思嗎?」我妹在一旁說:「他們老師有解釋。」我隨便挑了兩句:「性相近,習相遠,是什麼意思?」外甥說:「個性相同的人會聚在一起,習性不同的人會分開,不會在一起。」我點點頭說:「那你爸爸跟媽媽個性相同嗎?」外甥馬上笑著說:「不同,爸爸喜歡在家裡,媽媽一天到晚要出去玩。」我又繼續問:「那他們有不同的習慣嗎?」外甥說:「有有有!」然後列舉了一堆父母個性與習慣的差異。
我聽完之後說:「所以照這個經文這樣寫,你爸爸媽媽早該離婚了。」在一旁聽我說的妹妹,大翻白眼,而外甥早就笑倒在沙發上。
這時,我妹妹冷冷的說:「不懂沒關係,先背起來當練習記憶力,以後長大就會懂。」我告訴她:「如果身體在背誦,心裡根本不知道內容,甚至無法去思考它的內容,腦袋的思路不運轉只是背,那不就是身心分離嗎?就跟中國早期讀聖賢書讀最多的才能當官,可是當官之後幾乎都是貪官污吏,讀了一堆道德書,行為卻不一定有道德,這不是一樣的嗎?」我妹聽了,說:「我們以前還不是這樣子。」就不理我了。
妹妹這句話驚醒了我,小時候入學前,母親將我們三個孩子交給在國小任教的堂姐教導,這個堂姐水墨畫、詩詞、書法都非常的專精,可是學沒多久,我就被退貨了。我記得堂姐告訴母親:「這個孩子很聰明,就是不願意讀。」母親的說法就是「不認份」,我反駁:「我又看不懂,為什麼要背?」那時大人給我的說法就是「不懂就先背起來就好。」
我總算知道,為什麼我會有那種「不會沒關係,只要背起來就好。」的觀念|我讀書不求理解,但是,為了認份,我很認真的背,任何科目都是背內容、背題型,我討厭考試,考不好的時候我會說:「因為這題沒有考過!」因為不理解課本的內容,所以我死背,不懂得活用,遇到沒有考過的題型,我就會卡住。
現在我才懂,「因為這題沒考過」這一句話,代表的就是我沒有真正理解,而是只會背題型,用最笨也最苦的方式在讀書。
那種「不懂就背」的功課,常常出現在低年級,背錯一個字就被處罰,不背也被處罰,對與錯在於背誦的一字一句中,讓我以為錯了就是羞恥,慢慢的就算不會,也不敢問不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