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在孩子的學習路上,不會像上一代人一樣,什麼都不交代就叫孩子「讀書就對了」或者「不用讀這麼辛苦」,我用的方法是讓孩子從鳥的視角,先把所有的路看清楚,會寫文章可以用在哪些地方、我們從哪些人的書寫中得到了知識的養份、我們怎麼用寫的方式整理我們的思維、通向作文的路,有好幾條,怎麼先用僅有的交通工具往前進,又怎麼準備未來需要的行駛技巧…。
圖片來源:pakutaso
我在孩子的學習路上,不會像上一代人一樣,什麼都不交代就叫孩子「讀書就對了」或者「不用讀這麼辛苦」,我用的方法是讓孩子從鳥的視角,先把所有的路看清楚,會寫文章可以用在哪些地方、我們從哪些人的書寫中得到了知識的養份、我們怎麼用寫的方式整理我們的思維、通向作文的路,有好幾條,怎麼先用僅有的交通工具往前進,又怎麼準備未來需要的行駛技巧…。
孩子跟毛毛蟲不一樣,不是傻傻地吃著眼前的葉子,就能羽化成蝶,真的要有人眼與鳥眼,才有辦法規劃自己的人生。年少的我討厭被逼著寫字認字讀書,然後裹在怨恨的繭中一直出不來,怨恨著學校、怨恨著體制、怨恨著學習,一直到了面對女兒的學習才開始破繭看。
而女兒不同,我為她攤開學習的地圖給她看,她很早就趴在地圖上規劃著自己的路、現在要做什麼、未來要怎麼走。
升小五的這一年,她每天給自己很多功課,該讀哪一科、念多少課文,她都自己規劃好了,我看著她的讀書計劃跟滿滿的行程,忍不住問:「妳這麼認真,未來想做什麼?」
女兒笑笑的回答我:「我還不知道我未來要做什麼,為什麼我要在十歲就決定未來要做什麼?喜歡什麼?我現在努力的認字、讀書、學寫字、吸收知識、讀英文,以後不管我喜歡什麼,我都有能力去爭取!就好像徐老師說的,如果我會視譜,那麼以後我不管喜歡什麼樂器,我只要練我跟樂器的熟悉度就好,不用一邊學樂器一邊練視譜跟打節拍;就跟媽媽教我寫日記一樣,我先學會用說的,把想法說出來,手有力氣了再來學會練字,然後寫字速度變快後,就不怕寫不出來了。我學會中文,不管我喜歡什麼,都可以用這個能力去學習,如果我想再往上一點去歐美學習,那麼,我也把英文準備好了,不用以後到了國外,又要學習又要從頭補英文。未來我會遇到很多可能性,現在我只要準備好跟未來的自己相遇就好。」
現在我才懂,識字與閱讀書寫能力,就跟毛毛蟲前的綠葉一樣,總要吃飽飽才能有機會化繭成蝶,困住我的繭不是學習方式,不是不適任的老師,也不是任何人,而是我自己的蟲眼,我那看得不夠清楚、不夠遠的蟲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