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大人從小就告訴我們「運動前一定要做伸展操」,但實際上伸展操並無法防止運動中受傷,而且「認真做伸展操,身體才會靈活」也是錯誤的觀念。此外,事先做伸展操也不會提高我們運動的表現,甚至還可能讓表現更差。
圖片來源:pakutaso
下面哪一種人可以跳得更高?
1. 認真做三十分鐘伸展操之後再跳的人。
2. 直接就跳的人。
A:2. 直接就跳的人。
大人從小就告訴我們「運動前一定要做伸展操」,但實際上伸展操並無法防止運動中受傷,而且「認真做伸展操,身體才會靈活」也是錯誤的觀念。此外,事先做伸展操也不會提高我們運動的表現,甚至還可能讓表現更差。
而且,做得愈久愈認真,這種情況就愈顯著。尤其是坐在地板上的前屈動作和瑜伽的靜態伸展,有研究已經證實會對運動表現帶來負面效果,所以我都禁止病患在運動前做靜態的伸展動作。運動前應該要選擇適合各項競技的輕度運動來暖身,例如,稍微走動、跑步、舉啞鈴或是轉動關節活動一下身體。
也因為暖身操必須是要適合即將從事的運動,當然也不會有一種「任何時候、任何狀況都適合做的暖身操」。例如,跳舞前和重量訓練前,需要的就是完全不同的暖身方式。
我跟日本病患這樣說時,卻有人問我:「鈴木一朗選手站上打擊區之前,為什麼在做伸展操?」
我不是很清楚鈴木一朗上場前的實際情況,但這也很可能是他在進行一種具有心理暗示的例行儀式吧?不過,不管怎麼說,「因為頂尖運動員這樣做,你做了一定也會表現很好」這種說法在醫學上並不成立。
根據一份匯集眾多資料的研究顯示,我們身體的肌力在剛做完伸展操時會下降。建議大家從現在開始不要在運動前做伸展操,而是改做低度負荷的運動。而運動前的暖身運動與結束後的緩和運動同樣重要,在開始運動前,務必選擇適合該項運動的輕鬆動作活動身體,劇烈運動後再以緩和動作結束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