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只能說,要寫出真實的母親,其實不容易。
母親不像月亮。像太陽
許多人大概都學過這首:「母親像月亮一樣,照耀我家門窗……」這樣的歌頌,早早在我們幼小的心中刻上了雙親角色的樣板。經過多年性別教育與女權主義的傳播,現狀到底改變了多少?
看看電視廣告裡,多少媽媽在用愛心照顧全家人的三餐就知道。更不用說,所有那些與家事相關的清潔用品。
我對夫妻間該如何分工沒有意見,現代女性想再走回廚房,也是她們的自由。但在四十年前,做為一個非典型父母角色教養下的小孩,我仍記得,當時的我是如何充滿了困惑與不安。
四十年前有個媽媽是職業婦女很稀奇,因為鮮少在學校裡露面,同學都對她很好奇:你媽媽是什麼樣子?
別班的導師有次跟我說:我家跟你家十幾年前是鄰居噯!那時候只有你媽媽帶著你哥哥。我女兒最喜歡偷看你媽媽每天早上出門上班了,你媽媽好漂亮……
可是我媽完全沒有做菜天分。
她為我準備的便當經過學校蒸籠的加持後,一開蓋鐵定滿眼黃爛。上了國中,終於有了福利社賣便當,我和她都鬆了一口氣。這惹來了導師在班會上指桑罵槐:有位同學太浪費了,家裡好好的飯菜不吃,中午都把錢花在福利社……我心裡想,你知道個屁,我媽做的事可多了,只是不會做便當而已,這又有什麼要緊的?
只因為自己的媽不是會替小孩送便當的家庭主婦,曾讓年幼的我希望盡量迴避這個話題,不得不說,也是間接的性別暴力。現在聽到「媽媽的味道」這句話我就想發笑。看別人的文章裡提到母親的飯菜,或是踏著裁縫車的身影,我會懷疑作者到底有沒有用心觀察過自己的母親。那樣的母親形象太簡省,成了一再被轉貼的符號,讓我想起嘲諷選美比賽的那個笑話:不管機智問答問什麼,都扯上世界和平就對了。
只能說,要寫出真實的母親,其實不容易。
母親癌症重病時,有一天突然用非常抱歉的口吻跟我說:「這十年我的身體壞了,否則住的這個房子早就該換了。我沒有力氣再搞房子的事,你爸又完全不管,所以只好還是住在這個老房子……」
沒想到我媽在病中竟然還掛念著,沒有讓家裡的景況繼續改善。
印象中平房換公寓,公寓換電梯,每回搬家都是我媽在打理張羅。民國六十幾年,感覺日子確實一天一天好起來。轉眼二十多年過去,才從美國念書回來的我,看到這個家確實是破舊了,堆滿了舊衣與舊家具,一副欲振乏力的樣子,像極了我媽那時的心力交瘁。
臥病的她嘆了口氣,接著要我答應:「這個老房子,我走了以後也不能賣!記得,這裡是你的根!……」
在告別式過後某天,一位老鄰居的女兒與我在電梯口遇見,說出了她對我母親的懷念:「我自己的媽媽沒受過什麼教育,所以我很喜歡跟你媽媽聊天,她好有智慧,了解我們這種家庭工作兩頭燒的困境……」
喔是嗎?我聽了既是歡喜,同時也幾乎忍不住眼淚奪眶:如果媽媽有一個女兒就好了……
但是在她那個時代,生兒子還是很重要的。她很厲害,一生就是兩個,一個不成家,一個不回家。
讓母親這輩子最驕傲、卻也最傷心受累的,結果都是同一件事。
摘自《何不認真來悲傷》
Photo:Rhett Maxwell,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