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人們面對生(職)涯時,常常有一種在愛情中也會出現的迷思:年輕的時候,我們可能幻想著一見鍾情,想像在一眼之間就能找到命中注定的對象;或是想像在某個雷電的瞬間,那個值得我們投注一輩子的天職,就這樣撞進自己的生命裡。

圖片來源:unsplash
人們面對生(職)涯時,常常有一種在愛情中也會出現的迷思:年輕的時候,我們可能幻想著一見鍾情,想像在一眼之間就能找到命中注定的對象;或是想像在某個雷電的瞬間,那個值得我們投注一輩子的天職,就這樣撞進自己的生命裡。
然而,擅長將科學應用到社會與生活的心理學家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卻說,所謂命中注定、唯一最愛的完美對象與工作,其實只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因為「興趣」就和愛情一樣,最初僅來自於一點點的好感與發現,接下來卻需要大量的培育與發展,和願意付出一輩子的深耕,它才會逐漸停留在我們心底,形成一種真正的「命定」。
現代人喜歡稱此為「天賦」,但依照史瓦茲的說法,所謂「天賦」的真相,其實是一種不斷催眠自己去喜愛上某些事物的過程。
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呢?十六號選手和心理學家忍不住也回顧自己的人生。好像真的不是還在吃奶的時候,就跟媽媽吵著說要打棒球;當然也不是從一開始念書,就決定要走心理諮商。人生最奧妙之處在於,某些關鍵時刻,生命裡就是會突然出現一些新事物,產生某種好似要把你魂勾去般的吸引力;但直到真正出手決定要把它「抓住」前,它們確實都只是過客。
人之所以能把「瞬間」轉化成「永恆」,現代心理學找出了「恆毅力」這個關鍵,指的是心智結構中那份尋找與實踐自己天賦的重要能力,它代表我們內在一股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精神。
如果我們借用古人的智慧來談「恆毅力」,「放棄」與否,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內涵。
「棄」的字源意思是:一個人的「雙手」,端著裡頭裝「小孩子」的「簸箕」。它背後述說一個悲慘的事實:人們會把夭折死亡或養不起的小孩兒(尤其是女嬰),包好後放入簸箕,雙手捧著拿到水邊淹死。
這種故事在早期社會時有所聞,家境貧困的父母因為生存壓力,逼不得已得親手把剛出生卻無力撫養的孩子裝進竹簍,即便流著不捨的眼淚,也要狠下心腸把孩子淹死在水裡。
理解這個字的意義後,每當球打不好而浮現「放棄」的念頭時,十六號選手總會想起「棄」字背後的故事:如果,我就停在這裡,不再繼續追求所熱愛的事物,那麼就好像親手把內心的夢想丟進水裡,看著它活活淹死。原來,「放棄」的意義不只是「停止不動」,還代表我們對於自己內在熱忱的埋葬。
知道這個典故後,一次次想像那個畫面,才發現原來我們只要起心動念,就不會想把夢想淹死,為它唱輓歌。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只是累了,但心裡並沒有真正想要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