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話說蔣經國先生臨終的時候,躺在病床上已經奄奄一息了,旁邊的副官們就問:「老先生,你的接班人還沒有定呢!你得趕緊定,不能再拖了呀!
圖片來源:pixabay
話說蔣經國先生臨終的時候,躺在病床上已經奄奄一息了,旁邊的副官們就問:「老先生,你的接班人還沒有定呢!你得趕緊定,不能再拖了呀!
老先生說:「還得拖一會兒,你等會兒..」然後就嚥氣了。旁邊的人就說:「哦,原來老先生指定的是李登輝。」他們把「你等會兒」聽成了「李登輝」。
這個笑話比較冷,不好笑,但引出了我們今天要說的話題,就是拖延症。
有一本書上說,拖延症患者占總人口的七○%~八○%,這就是胡說八道。據我看,應該是百分之百的人都有拖延症。
你自己想一想,是不是有一本書買回家後,到現在膠膜都沒拆,還擱在書櫃裡?如果有,這就是拖延症的症狀。什麼是拖延症?就是你明知道這件事該幹,但是你就是拖著不幹,而拖著不幹的同時,心中還有強烈的焦慮感和罪惡感。拖拉、焦慮、罪惡,這三條湊齊了,就叫拖延症。
很多人說拖延症不是懶。對,確實不是懶,如果單純是懶,那就僅僅會拖拉,而沒有罪惡感和內疚感,就叫沒心沒肺、沒皮沒臉,就是懶漢一條,我們不跟這種人談什麼拖延症。
拖延症是明知要幹,但就是沒有辦法讓自己開始幹。
我看過一個段子,說有一個人,某天晚上終於要開始做創意方案了。他回到家打開了電腦,想想這個工作這麼重要,決定要先調適好心態。
所以他先吃了一碟瓜子,又啃了一隻雞爪,接著吃了三個巧克力派,身體調整得不錯,但是心情還沒調適好。於是,他又洗了一個澡,洗完之後擦了一遍爽膚水,又擦了三遍爽膚露。他又覺得這個氛圍還不太對,便給自己泡了一壺香香的菊花茶。終於可以心如止水了,然後,他看著那個打開的word檔案,睡著了。
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
拖延症是不能治癒的
怎麼跟拖延症對抗呢?我流覽了能找到的所有關於拖延症的書,覺得都不可靠,發現它們就一個宗旨:只要你說有病,我們就敢說能治。
方法是什麼呢?所有關於拖延症的書,基本上結構都是這樣的:首先嚇唬你,告訴你拖延症有多大的危害;然後告訴你拖延症分幾種,拖延症的病因是什麼,一通雲山霧罩;最後應該落實到怎麼治療上了。這時,樂子就來了,一堆不可靠的方法。
有人告訴你,拖延症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你要把QQ關掉,把音樂關掉,把電腦關掉,別去玩遊戲了,那不就治好了嗎?
還有人說,拖延症就是不會管理時間,你得學會管理時間,把自己的時間表掐好,先把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然後按照自己的時間表一點一點地完成。
最奇葩的一本書叫《番茄工作法》,說一個番茄時間是二十五分鐘,你給自己設一個鬧鐘,在這段時間裡絕對不要讓任何人打擾你,這二十五分鐘專心致志地幹一件事。一個番茄時間結束了,再做另一個番茄時間的事。
如果我能做得到以上這些,還叫拖延症患者嗎?就像是減肥,很多人都說,減肥還不容易?管住嘴,邁開腿,少吃多運動。可這樣簡單的方法,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書籍資訊】
《迷茫時代的明白人》
出版日期: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