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話說蔣經國先生臨終的時候,躺在病床上已經奄奄一息了,旁邊的副官們就問:「老先生,你的接班人還沒有定呢!你得趕緊定,不能再拖了呀!
圖片來源:pixabay
話說蔣經國先生臨終的時候,躺在病床上已經奄奄一息了,旁邊的副官們就問:「老先生,你的接班人還沒有定呢!你得趕緊定,不能再拖了呀!
老先生說:「還得拖一會兒,你等會兒..」然後就嚥氣了。旁邊的人就說:「哦,原來老先生指定的是李登輝。」他們把「你等會兒」聽成了「李登輝」。
這個笑話比較冷,不好笑,但引出了我們今天要說的話題,就是拖延症。
有一本書上說,拖延症患者占總人口的七○%~八○%,這就是胡說八道。據我看,應該是百分之百的人都有拖延症。
你自己想一想,是不是有一本書買回家後,到現在膠膜都沒拆,還擱在書櫃裡?如果有,這就是拖延症的症狀。什麼是拖延症?就是你明知道這件事該幹,但是你就是拖著不幹,而拖著不幹的同時,心中還有強烈的焦慮感和罪惡感。拖拉、焦慮、罪惡,這三條湊齊了,就叫拖延症。
很多人說拖延症不是懶。對,確實不是懶,如果單純是懶,那就僅僅會拖拉,而沒有罪惡感和內疚感,就叫沒心沒肺、沒皮沒臉,就是懶漢一條,我們不跟這種人談什麼拖延症。
拖延症是明知要幹,但就是沒有辦法讓自己開始幹。
我看過一個段子,說有一個人,某天晚上終於要開始做創意方案了。他回到家打開了電腦,想想這個工作這麼重要,決定要先調適好心態。
所以他先吃了一碟瓜子,又啃了一隻雞爪,接著吃了三個巧克力派,身體調整得不錯,但是心情還沒調適好。於是,他又洗了一個澡,洗完之後擦了一遍爽膚水,又擦了三遍爽膚露。他又覺得這個氛圍還不太對,便給自己泡了一壺香香的菊花茶。終於可以心如止水了,然後,他看著那個打開的word檔案,睡著了。
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
拖延症是不能治癒的
怎麼跟拖延症對抗呢?我流覽了能找到的所有關於拖延症的書,覺得都不可靠,發現它們就一個宗旨:只要你說有病,我們就敢說能治。
方法是什麼呢?所有關於拖延症的書,基本上結構都是這樣的:首先嚇唬你,告訴你拖延症有多大的危害;然後告訴你拖延症分幾種,拖延症的病因是什麼,一通雲山霧罩;最後應該落實到怎麼治療上了。這時,樂子就來了,一堆不可靠的方法。
有人告訴你,拖延症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你要把QQ關掉,把音樂關掉,把電腦關掉,別去玩遊戲了,那不就治好了嗎?
還有人說,拖延症就是不會管理時間,你得學會管理時間,把自己的時間表掐好,先把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然後按照自己的時間表一點一點地完成。
最奇葩的一本書叫《番茄工作法》,說一個番茄時間是二十五分鐘,你給自己設一個鬧鐘,在這段時間裡絕對不要讓任何人打擾你,這二十五分鐘專心致志地幹一件事。一個番茄時間結束了,再做另一個番茄時間的事。
如果我能做得到以上這些,還叫拖延症患者嗎?就像是減肥,很多人都說,減肥還不容易?管住嘴,邁開腿,少吃多運動。可這樣簡單的方法,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書籍資訊】
《迷茫時代的明白人》
出版日期: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