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只要有判斷,就會有雜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雜訊比你以為的還要多。
圖片來源:Pexels 文/蘇鵬元,天下文化編輯部主編
如果背景類似的兩個人犯了同樣的罪行,最後的判決截然不同,例如一個人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另一個人卻被判緩刑,你能接受這樣的判決嗎?
想必你應該不贊同吧!但其實這樣的情況在各國的司法體系都出現過,而且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各個行業都會出現這種判斷的變異,像是不同醫師對同一個病人的診斷有很大的差異、面試官對於是否錄取求職者的意見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個法官、醫師與面試官在不同時間點也會做出不同的判斷。
法官、醫師或面試官都有經過專業訓練,為什麼對同一件事做出的判斷會有這麼大的差距?這就是丹尼爾.康納曼、奧利維.席波尼、凱斯.桑思汀三位行為科學家在《雜訊》中要解決的問題。
雜訊,指的是我們不樂見的判斷變異,如果一位醫師說,病人的心臟有問題,不過另一位醫師說,病人只是壓力大,這時就有雜訊了。若是一位安檢人員說,某個工作場所安全無虞,但另一位安檢人員卻說那個工作場所很危險,顯然這就是雜訊。
在經營管理、醫學、法律、經濟預測、法醫鑑識、保釋、兒童保護、策略、績效評估、個人選擇等領域,都看得到雜訊,而且從很多方面來看,雜訊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世人卻視若無睹,結果是付出高昂的代價、企業有更大的隱藏成本、公共安全與衛生受到影響、社會還會出現極端不公平的情況。
不過,好消息是,有幾種方法可以減少雜訊。像是作者提到可以進行雜訊審查,找出不同種類的雜訊,然後運用書中提到的決策保健原則來避免雜訊出現。如果雜訊的數量太多,則可以用規則與演算法來取代判斷,就可以完全消除雜訊。
只要有判斷,就會有雜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雜訊比你以為的還要多。或許你還不清楚什麼是雜訊,為什麼消除雜訊又是那麼重要,那就趕快打開這本書吧,唯有克服這項人類的缺陷,才能迎向決策錯誤更少、更公平、更健康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