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你以為世界上的成功都是一場幸運奇蹟嗎?其實BNT的這場《光速計畫》幾乎沒有一步走的是順利的。而他們之所以會成功,不見得是他資源多或比較幸運,而是他們把「碰釘子」當成必然......
圖片來源:pixabay
Covid-19疫情肆虐的這兩年,改變了眾人諸多習慣,包括平常的招呼語,也從「吃飽沒?」變成「打了第幾劑?」「混打嗎?」
對於疫苗藥廠來說,這場疫情也讓業界重新洗牌。我們耳熟能詳的AZ、BNT、默德納,對於「冠狀病毒疫苗」是徹徹底底的新手,而且也曾都不是太被看好的公司。
《光速計畫》說的是研發癌症免疫療法的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如何從一間從未進行傳染病藥物臨床試驗的公司,到開發出全球第一起臨床試驗的新冠肺炎疫苗。
傳統的疫苗製造方式,大多使用「弱化」或是「滅活」的病毒,這次的疫情,讓我們認識前所未見的mRNA疫苗,也就是由BioNTech開發出的BNT。這種疫苗特別之處是,可以不用到病毒本身來製作疫苗,只要知道病毒的基因序,就可以畫出「通緝犯素描」給人體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去追緝病毒。
BioNTech原本想做的事情,是針對癌症開發客製化疫苗。但在他們主產品開發成功前,卻殺出這場疫情。創辦人吳沙忻對於疫情預測精準,加上對於mRNA的專業,讓他果斷投入製造新冠肺炎疫苗。
然而,在這過程中,幾乎沒有一步走的是順利的。
首先,RNA在科學界備受冷落,主要原因是RNA分子極度脆弱,在應用上很困難,可能還沒抵達人體細胞就已陣亡,也因此難有相關研究成果。想改善RNA的脆弱,BioNTech需要諸多公司的協助。再者,BioNTech是專注研發的生技公司,缺乏製造與行銷的經驗,這也需要聯手大廠。但一家小公司要如何和世界級大藥廠輝瑞聯手,而不損及自身利益與尊嚴,這也考驗雙方的智慧。
此外,BioNTech不像默德納疫苗有美國政府開路,BioNTech要通過極為嚴格的監管機制。還有,歐盟政府、德國政府「口惠而實不至」,所以BioNTech很多時候只能孤軍奮戰;而輝瑞在美國,則遇到政府「過度關注」的干擾……
然而,正如吳沙忻說:「除了物理定律,我不接受任何拖慢進度的藉口」。他的堅定不屈,激發了團隊成員的鬥志與問題解決能力。最終,BNT162b2誕生,成為人類控制這場疫情的先鋒。
當我們遠遠看著別人的成功時,常常會怨懟「我如果有他的好條件,那我也會成功。」《光速計畫》透過記錄BNT疫苗的開發過程,讓我體悟到,其他人之所以會成功,不見得是他資源多或比較幸運,而是他們把「碰釘子」當成必然。就像彈珠台上的彈珠,遇到釘子就轉彎,但絕對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