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它讓我們看見,一家醫院的核心價值,從來不是設備多先進、規模多宏大,而是有多少人願意以病人的痛為痛、以家屬的不安為己任,將生命的重量扛在肩上。
對多數人而言,醫院是治療身體的場所,是緊急時刻的庇護所。但對臺北慈濟醫院所有醫護與行政人員來說,醫院是一種信仰的實踐,是以愛為起點、以人為核心的生命承諾。
《用愛跑出第一棒》記錄了北慈從無到有的歷程:奔走覓地、隔震設計、社區互信、災難應對,一群人將醫療人文深植於磚瓦之間,也將慈濟的精神扎根在都市的心臟。在書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見一群醫護人員與行政、志工團隊,如何以專業的身影與堅定的腳步,接住每一位需要被幫助的病人,讓醫療現場多了人味與尊嚴。
從開院籌備期起,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護理師、營養師、放射師與行政同仁,放下原來安穩的職涯,選擇投入尚未成形的北慈。有人在醫院仍是工地時便已報到,有人遠赴花蓮長期受訓,有人戴著安全帽進入工地監看管線鋪設,只為確保日後醫療服務運作無礙。在啟業前漫長又充滿不確定性的等待中,他們只是默默堅守著。
而當醫院終於啟業,更大的挑戰才開始。面對重症、意外、病苦,以及家屬的擔憂與焦慮,每一位身穿白袍的人,不只治療身體的疾病,也照顧病人的心。新生兒科醫師為了保溫箱裡脆弱的小生命,24小時隨時待命;風濕免疫科醫師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抽絲剝繭為病人找尋救治機會……但在忙碌的醫療現場中,他們從未忘記體貼家屬、陪伴病人。
尤其是面對八仙塵爆與COVID-19疫情這兩場艱巨挑戰時,北慈醫療團隊臨危受命、不眠不休地搶救病患,也成功守護了大量的生命。八仙塵暴那個夜晚,小夜班與大夜班交接時間到了,卻沒有一個小夜班同仁離開,他們放不下急診室裡哀號著的傷患。2021年,COVID-19疫情最嚴峻的一年,北慈收治的確診個案數全臺最高,卻創下院內零感染的紀錄。在北慈,每個人從來都是選擇留在第一線,只因為有人需要他們。
《用愛跑出第一棒》所刻劃的故事並不華麗,卻真實動人。它讓我們看見,一家醫院的核心價值,從來不是設備多先進、規模多宏大,而是有多少人願意以病人的痛為痛、以家屬的不安為己任,將生命的重量扛在肩上。這部醫療群像誌,是為了寫給所有仍相信醫療可以有溫度的人,也寫給那些堅持崗位、不輕易下班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