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們與機器人的光明未來》由「機器人之母」丹妮拉・羅斯撰寫,深入探討機器人定義與應用,從穿戴式裝置到AI技術,揭示科技如何增強人類能力。全書分為夢想、現實與責任三部,融合技術解說、未來想像與倫理反思,是一本淺顯易懂、以人為本的機器人入門書。
「機器人」是當紅的新聞字眼,但是機器人可不是專指「人形機器人」。依照「機器人之母」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暨AI實驗室主任丹妮拉.羅斯(Daniela Rus)的定義,只要是能夠「感測—思考—行動」的智慧型機器,都可稱做機器人,例如:自駕車、生產線上的機器手臂、全自動的無人機、可穿戴的外骨骼動力服、可鑽入狹縫維修管線的蛇形機器人、乃至可吞服的膠囊狀微型手術機器人……都屬之。
這些千奇百怪的機器人,在羅斯教授所寫的《我們與機器人的光明未來》一書中,都可以找到。羅斯教授長年致力於機器人研究,不僅擁有豐富的實作經驗,更懷抱一份童年即萌生的科技夢想:她基於對《鋼鐵人》戰衣的熱愛,聯想到該為老邁父親和殘障人士,打造能幫助肢體省力運作的穿戴式外骨骼。這讓我們看見了科技工作者必須謹記的使命:科技必須服務於人類,而非主宰人類。
《我們與機器人的光明未來》分為三部:夢想、現實與責任。第一部〈夢想〉以親切、詼諧的筆調,描繪穿戴式機器人如何增強人類的能力,讓老年人重新登山健行、讓倉儲工人減輕搬運負擔、讓大自然愛好者將感官延伸到無法輕易到達的環境。在這些描述中,「超能力」不再是漫畫中的幻想,而是透過「機器人技術、AI、機器學習」這三項科技可以實現的方案。
第二部〈現實〉則轉向當下科技發展的實況,從機器人的構造、智能與學習方式出發,說明機器人如何「感測—思考—行動」。書中坦誠指出目前 AI 尚未具備真正的理解力與創造力,無法替代人類的藝術、判斷與倫理意識。這樣的現實檢視,使讀者不致落入「AI萬能」的迷思。
第三部〈責任〉聚焦於科技發展背後的社會倫理問題。當機器人逐漸融入教育、醫療、勞動市場,誰應負起監管責任?我們如何確保技術不會加深社會不平等?羅斯教授的觀點清晰有力:機器人不會自我發展出道德,我們必須主動設計「以人為本」的系統,將人性價值內建於科技之中。
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機器人的科普著作,更是一部結合未來想像、技術解釋與倫理反思的跨領域作品。讀者不需要具備工程或AI背景,也能輕鬆理解羅斯教授所描繪的機器人世界:一個結合了人心與晶芯、夢想與理性、自由與責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