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名譽教授羅仁權撰文推薦《我們與機器人的光明未來》,深入淺出介紹AI機器人的發展歷程、應用實例與未來潛力。透過AI晶片與智慧感測技術的結合,機器人正逐步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從醫療、家庭到工業場域皆展現巨大價值。
文 / 羅仁權,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名譽教授
《我們與機器人的光明未來》匯集現階段最熱門的議題,不論是科技發展、產業應用到與日常息息相關的生活場景,AI 機器人的心(Heart)與主導機器人智慧的大小腦的芯(chip)結合,勾勒出深沉的想像空間、構建更美好世界的願景,非常值得一讀。
MIT CSAIL 於 2003 年合併 CS+AI Lab 兩間實驗室,整併後的 CSAIL 於美國各大學中不論是人數及創新領航技術均屬最大規模。筆者多年來專注於AI機器人的研究及產業應用,曾多次造訪該實驗室,並熟識多位前主任,包括 Rodney Brooks 教授(國際知名品牌 iRobot 創辦人),及現任的 Daniela Rus 教授;最近與 Daniela 教授見面是在她得到國際機器人聯盟 (IFR) 頒發有國際機器人教父之稱的 Joseph F. Engelberger Robotics Award頒獎儀式場合;書中亦提及多位素來有互動交流的機器人科學家,在各自研究發展道路上均有重要貢獻,閱讀過程中倍感親切。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串連機器人技術發展史與實際應用,並發揮機器人製造的無窮想像空間;它不會是顧名思義的機器「人」,而是像人的概念卻以不同材料或形態呈現,諸如大型、小型、微型、軟性、變形、甚至是微奈米大小的生物細胞機器人。
以往,由於晶片運算速度不足,機器人行動與智慧表現始終受限。機器人的基本動作主要依靠「逆向運動學」理論,指令給予他抓取一個物件,機器人會如人類思考模式,判斷如何成功抓取,再經一番逆向運動學所需、相對複雜的矩陣運算,使機器人通過控制器和感測器的感測,思考並付諸行動,使其成功完成抓取任務。這段過程相當類似人類的本能,有大腦的思考能力、有眼、耳、鼻、舌等感測與智慧機器人的行動機制,以上這些工作循環機制須仰賴高速且強大運算的電腦晶片,使機器人能以高精確度及穩定且重複性地執行指定任務。近年來,有賴 AI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配合高速晶片運算能力,使機器人分析大數據的推理和決策能力大為提升,並因此展開機器人發展的新篇章。
全書列舉許多已實際應用的案例:如外骨骼動力輔助肢體與人工肌肉,讓使用者能節省體力,輕鬆應付日常活動;在水中游泳非常像真魚的「機器人魚」;送餐/送藥的無人機,自駕輪椅、病床、廚房機器人、摺衣機器人、能攀爬玻璃/水泥磚牆面的壁虎機器人等。在未來,機器人將成為我們最強大的幫手、及提升生活品質的最佳夥伴,賦予機器人價值,讓AI機器人為人類的日常服務,使我們能騰出更多時間運用人類的才華,實現更多創意創新的成就。
在AI無窮的可能性中,有些應用值得追求、有些構想值得實現、有些技術則是絕對不可錯過;人類始終掌握著AI系統的控制權,在永續經營的考量之外,我們應擅於發揮人類獨具的創新創意能力,並以人性為指引,竭盡所能,推動有益於人類社會的技術發展,提升生活品質、讓更多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