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中國二十大落幕,新的人事異動也已出爐,打破過去「七上八下」的傳統,更可見習近平對於獨攬大權的野心,並有助於發展習近平眼中的政黨與國家願景。以下內文摘自前澳洲總理陸克文新書《可避免的戰爭》P.128-132。
圖片來源:Unsplash
以下摘自前澳洲總理陸克文新書《可避免的戰爭》P.128-132
習近平的首要目標是確保中國共產黨能永遠掌握政權,而他本人則能持續擔任黨的最高領導人。我們必須謹記上述目標是所有中國國內政治與國際政策的核心指導原則。習近平認為中國共產黨作為一介革命黨,已經花了28個艱辛又血腥的年頭, 才終於在1949年的武裝革命中推翻國民黨獲得政權。他絕不想將這好不容易得來的權力讓給任何人。順著這層邏輯來看,習近平對於1991年蘇聯共產黨解散以及隨後的蘇聯解體非常懼怕。他決心不讓中國重蹈蘇聯的覆轍。
即使在習近平掌權之前,中國的政治已經歷過類似的傾覆點。從鄧小平時代起, 黨內已經有很多的聲音質疑中國共產黨是否該轉型成一個類似社會民主主義的政黨,以及是否該讓中國發展成較多元的政治體制。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非常注意蘇聯解體帶來的影響。他們也密切注意發生在東歐與中歐的政治改革運動。除了成立學習小組研究蘇聯解體的原因,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也舉辦一系列的內部討論,試圖找出黨可以從這些騷亂事件中學到什麼。我的中國聯絡人在2001年告訴我,黨內辯論已經得出結論:中國共產黨不會讓系統性的政治改變發生。中國將持續是一黨專政的國家。或許不會像毛澤東主政時期的中國如此威權,但中國共產黨這個列寧主義式的政黨必須持續留在權力的中心。黨的領導階層認定這是為了讓中國共產黨能夠長期存活的必要之舉。他們也深信如果沒有黨強力且集中的領導,中國絕對沒辦法成為世界上的強權。而且如果中國共產黨消失了,中國只會變成一盤散沙,重演中國分裂互鬥的歷史,進而拖垮中國。
這些內部結論在習近平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總書記的前十年就已經決定好了。因此我們不該輕易地將習近平的崛起,解釋為黨內新興的威權主義派戰勝了長期支持民主轉型的改革派。我們反而應該將習近平的崛起,視為經過黨內辯論後,新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於中國要採取哪一種威權資本主義路線所做出的決定。
過去幾十年,黨中央的角色在鄧小平的領導下縮小成負責監督意識型態,而實際的政策決定權則被下放至國家的官僚體系(中國的政治體制在官方上採取黨政分開制,儘管大部分的官員在黨與國家機構中同時擁有職位)。與此同時,國家將許多經濟權力下放給中國迅速發展起來的私有部門,而中國傳統的國有企業漸漸被視為財政負擔而非資產。習近平則反轉了這一切。他了解到如果將黨從國家最重要的政策決定過程中抽離,黨便會失去重要性,且隨著時間而消逝。習近平不打算坐以待斃,因此他很果決地出手干預,扭轉現況。在他的領導之下,我們看到中國共產黨重回中國政治與經濟政策決定過程中的中央位置。
習近平的「新威權主義」另一大特色,則是政治意識型態重新對務實政策發揮影響。過去的40年來,中國共產黨告訴世界(以及中國的人民)中國治國的意識型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很明顯地從中國的經濟現實中看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重中國特色而輕社會主義。事實上,「中國特色」反而成了公認的資本主義代稱。而習近平與他的同志都知道,根據國際政治理論,一旦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準,創造出足夠的中產階級後,要求政治自由化的聲音很快就會興起。他們非常敏銳地注意到在中國提升人民平均收入的國家發展目標,與其造成的政治自由化訴求之間,存在著會帶來危險的深刻「矛盾」 (contradiction,此為馬克思主義所用之術語)。習近平解決此難題的方式,即是在中國人民生活中的各個面向強力植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意識型態。
除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意識型態,中國民族主義也成了讓中國共產黨持續握有國內政治合法性的主要依據。這個現象從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開始,到了2008北京奧運後更是如此。比起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習近平將培養中國民族主義視為更重要的第一等要務,利用精細設計的政治宣傳,將現代中國共產黨的形象與中華民族驕傲且古老的文化,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
習近平欲確保自己在黨史中的地位與毛澤東相當並超越鄧小平。2017年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習近平要求他的同僚將「習近平思想」寫入黨章,與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基本教條─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成分。相較之下,習近平的前任領導人,胡錦濤與江澤民,並沒有為黨的建設或經濟發展提供太多思想方面的指導,與「習近平思想」全面整合了中國意識型態體系的影響相去甚遠。習思想的內容是一系列不斷發展中的演講、文章與反思,主題試圖涵蓋政治、軍事、經濟、環境與國際戰略。而其重點在於,習近平對於這些主題的個人反思(對過去、現在與未來)已經享有中國共產黨正式意識型態的地位。這代表生活在中國體系內的人,以及想從外部研究中國的人,都必須仔細推敲習近平所說的話。
習近平思想包含許多新的詞彙,用來定義習近平眼中的政黨與國家願景。這個願景的核心即為「中國夢」。中國夢有兩個目標。首先,在中國共產黨創黨百年時,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義為2010年中國人均所得的兩倍,即一萬美元)。這項目標在2021年達成了。第二項目標則是在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百年時,讓中國成為一個高度發展的經濟體,人均所得將與美國齊平。達成這些目標就是達成習近平口中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是讓中國在經歷西方列強造成的百年國恥後,重新回到其在「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一直主導國際事務的核心地位。習近平定義這場偉大復興為達成一個在軍事上、經濟上、政治上、外交上與科技上「強盛的中國」;一個根據公平、正義、道德與文化發展的「文明的中國」;一個立基於社會與民族和諧的「和平的中國」;一個將環境永續性視為核心議題的「美麗中國」。
➢【書籍資訊】《可避免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