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明智選擇你的敵人!因為你會變得像他一樣。我們無法擺脫模仿欲望,但是我們可以鍛鍊「反模仿」能力,以抵抗模仿欲望的破壞力。《模仿欲望》這本書提供十五項策略,讓我們可以像管理身體健康一樣管理模仿欲望,啟動模仿欲望的創造性循環,讓模仿欲望成為正向改變的實現之道。
模仿,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是經濟、政治和人際互動中,最可能激發創新,也最可能導致衝突的力量。認清欲望的本質,就有機會創造如飛輪效應的正向循環。我們無法擺脫模仿欲望,但是我們可以鍛鍊「反模仿」能力,以抵抗模仿欲望的破壞力。《模仿欲望》這本書提供十五項策略,讓我們可以像管理身體健康一樣管理模仿欲望,啟動模仿欲望的創造性循環,讓模仿欲望成為正向改變的實現之道。
明智選擇你的敵人!因為你會變得像他一樣
圖片來源:unsplash
為什麼所有的文青看起來都很像?而為什麼他們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一體的?
答案是「鏡像模仿」(mirrored imitation)。鏡子扭曲現實,左右翻轉事物的外觀:右手出現在鏡子左側,而左手出現在右側。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鏡中影像是相反影像。鏡像模仿就是不管你的競爭對手做什麼,你都做跟他相反的事情。透過與敵對競爭型榜樣做不同的事,就是對敵對競爭對手的投射。
當模仿對手陷入雙重束縛、執迷於彼此時,雙方會不遺餘力地讓自己與眾不同。他們的對手成為自己不想跟隨的榜樣。文青的對手就是流行文化。根據吉拉爾的說法,「努力離開人跡紛然沓至的道路,結果迫使每個人都掉進相同的溝渠。」
對觀看者而言,反身性的鏡像模仿是有趣的。沒有一個電視節目可以比《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更能呈現模仿欲望。在〈大沙拉〉(The Big Salad)這一集中,傑瑞真的很喜歡他的新女友瑪格麗特——直到他發現他的死敵,也就是那個粗魯無禮又無聊的鄰居紐曼之前跟她出去約會過幾次。當傑瑞發現提出分手、結束這段感情的是紐曼時,格外震驚。他開始在瑪格麗特身上找一些之前沒注意到的缺點。他的這種行為已經到了令人討厭的地步,以至於瑪格麗特最後也與他分手。這對傑瑞而言是一個存在比例的危機。因為紐曼提出與瑪格麗特分手,而瑪格麗特又提出與傑瑞分手,因此在愛情上,紐曼似乎比傑瑞高一等。
除非涉入的雙方當中有一方放棄,不然模仿敵對不會有好結局。為什麼?假設有一方在敵對競爭中脫穎而出,這種似是而非的勝利其實也伴隨著挫敗。這告訴我們,我們在一開始就選錯榜樣。用格魯喬.馬爾克思(Groucho Marx)的話來說:「我不想屬於任何把我視為一員的團體。」我們也不想。
敵對競爭的雙方當中有一方放棄這場競爭時,也會澆熄另一方的欲望。在模仿敵對競爭中,物品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對手想要它們。如果對手突然不再想要某樣東西,我們也會一樣興緻缺缺。我們會再去找新的東西。
每個人和他的榜樣之間,都存在著一種有害的關係。本書的第二部便是關於欲望的轉化,那是一場長期治療。短期治療只是用來保護我們不受感染。
你可能至少會追蹤幾個對你的模仿欲望來說是不健康的榜樣。那可能是相識的朋友,又或者是之前的同事,又或者只是某個你在社群網路上追蹤的人物,甚至可能是你之前的同學,多年來你一直關注著他的職涯發展。你需要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你關心他們的想法,你也關心他們想要什麼。
與他們在你身上施加的力量保持距離是很重要的。取消追蹤這些人。不要再問到關於他們的一切。如果你每天都會確認他們的狀態,那麼試著把一天確認一次改為一星期一次。如果你本來就是一星期確認一次,那改為至少一個月才確認一次。
我有個朋友曾是舊金山一間新創公司的早期員工,當時他發現自己與一位才華洋溢的同事建立了一段高度模仿的關係。公司快速成長,因此他們有好幾個月不得不日以繼夜地一起工作才能趕上進度。如果他的對手傳訊息給團隊說他在辦公室忙到晚上十點才離開,那我這位朋友隔天晚上就會在公司留到十點半,而且也讓每個人都知道這件事。(這讓我想起我自己早期在投資銀行工作時,沒有任何一位分析師敢當第一個下班的人,因為那會讓大家覺得他們沒有認真工作。)
過沒多久,我的朋友與他的對手都通宵工作。並不是因為工作需要他們這樣做,而是因為他們的模仿競爭。他們兩人都想贏得這場戰爭。
最後,我朋友的對手離開,開了一間和自己同名的公司。三個月後,我朋友也這麼做。(他看到一個「市場上的機會」,當然,和他的競爭對手恰好在同一個時間。)
長達幾個月的時間,他追蹤這位競爭對手的公司與社群媒體每天的貼文。他不會向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承認,他的一舉一動都取決於對方做了什麼。
當他的對手買比特幣,他也一定要跟著買,以確認對手沒有擊出全壘打而將他拋在後面。我朋友就像個只購買指數基金的投資經理人,這麼做是要確保他絕對不會落後於市場,因為那很丟臉。人們總是和他們的榜樣做一樣的事情。
當比特幣的泡沫破滅,我朋友也不是很在意。只要他的對手是錯的,他也可能是錯的。
距離他們單飛創業已經過了八年。去年的某一天,我偶然發現一篇關於那個競爭對手的新聞報導,然後把那篇文章傳給我朋友,附上一段話說:「嘿,看一下湯尼(非當事人的真名)最近在做什麼。」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朋友只是禮貌地回應:「感謝分享,但是我馬上刪掉了。約莫一年前,我完全擺脫湯尼的束縛,我甚至不再想知道他在做些什麼,我也希望可以繼續這樣。我與他的競爭哪一天缺氧死去,我或許也不會介意。但是現在,我要把它餓死。請你幫個忙,別再傳這樣的東西給我,好嗎?」
不傳這樣的東西,我其實很開心。而今天,我朋友更開心。
➢【書籍資訊】《模仿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