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隨著時間流逝,驀然回首,我發現高牆其實只是別人設下的。但是各位知道,那些高牆何時會發揮力量嗎?就是自己也承認的時候。
對於韓國人來說最困難的事情之一莫過於做選擇與做決定,我自己就是如此,只要面臨需要做選擇的情況,腦海中就會立刻浮現「要是有人能代替我做就好了」的念頭,頭腦彷彿要炸開。
都已經很辛苦了,假如連選項都沒有一個是樂見的,那麼,自那時起就要有心理準備當聖女貞德,因為一定會聽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勸說,告訴你「不是那條路,重新想想吧」,動搖你的決心。我們已經要與自己所選的人生方向搏鬥,假如還要和周遭人士爭論辯駁,自然是會感到身心俱疲。此時,不妨給自己一段獨處時間,向自己拋出以下三個問題。
每個人的回答一定都不盡相同,假如「那條路危險,千萬別走」這句話是在講給別人聽,同時也是在說給自己聽的呢?這時可能會慶幸眼前的那道高牆吧,這就不是因為周遭的言語干擾,而是各位自己想要只走到那裡就停下來;這種時候選擇暫停止步、重新思考是正確的。
但假如不是如此,是真正想走自己的路,不妨將周遭的閒言閒語統統消音處理,用心專注傾聽自己的心聲就好,因為人生在世,實在很少有機會能跟隨那種充滿確信的話語。
「李多志老師從小就已經選定人生方向,自然是沒什麼煩惱吧。」
有些人可能對我會有這樣的誤會,各位,我也是韓國人,怎麼可能不受來自東西南北的干擾,就連已經確定好人生方向的我,都是一邊受左右干擾,一邊緩慢向前爬行罷了。
圖片來源:Unsplash
老實說,儘管是看起來充滿自信的我,也曾有過幾次受困於他人所設之高牆的經驗。
第一道高牆是高三那年出現的「專攻之牆」,當時學校在調查升學志願,要了解學生們想要選填的科系;我喜歡歷史,所以在第一志願欄位裡就填入歷史學系並提交出去。結果,班導師看到後說:「歷史系?你讀這個系將來保證找不到工作,要餓肚子的。」我從小就很喜歡歷史,毫不猶豫地填了歷史系,卻被一位當時對我來說頗具份量的長輩反對勸阻,不免還是有短暫猶豫了一下,「難道應該選畢業後容易就業的企管系來當主修科系,輔修歷史系就好?」儘管腦海也浮現過這樣的念頭,最終我選填的第一志願依舊是歷史系。
一旦自己確定想做某件事,也明確知道自己想要往哪個方向走,那麼,不論周遭發表任何意見,那些聲音也都不會跨越那道牆來干擾到自己。假如真的被干擾,就很可能不是因為「別人的意見」,而是因為自己沒有「定見」所致,建議最好重新思考看看。
下一道高牆則是在我人生輝煌期迎來的「離職之牆」。在我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歷史系,跳入就業前線那年,正值美國發生次貸危機的時期,社會新鮮人要能找到工作簡直比登天還難,而我卻很幸運地直接收到證券公司的錄取通知,當時我年僅二十三歲,還很年輕。
等於是初入社會就進了位於六三大廈的證券公司,凌晨出門去上班,透過落地玻璃窗看著漢江,彷彿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我也曾有過這段愛慕虛榮的時期,然而,在我心中仍有另一種聲音不斷在拉高分貝,足以壓制那份虛榮之心。
「李多志,妳現在幸福嗎?怎麼變得這麼愛慕虛榮?」是的,我的確沒有任何一刻感到幸福,我在顯示著美國股市、韓國股市、韓元美金匯率、債券利息畫面的四台螢幕前,忙著想像「我要是能用這種方式教歷史,一定也能教得很好吧。」
後來過了兩年這種「身心不一」的生活,我發現內在已經快要腐爛,決定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於是向公司遞了辭呈,除了父母,周遭所有人都投反對票。
朋友、公司同梯組員都紛紛勸我好好重新考慮,我卻不聽,最終就連本部長都特地約我到雙和湯傳統韓國茶專賣店,要與我好好促膝長談。
「李主任,你知道最近多難找工作嗎?其他人是想進來都沒機會,你可是以正職身分在上班呢。」
「是……。」
「而且你現在是已經考上教師任用考試了嗎?假如是的話,我自然會放手成全,但你現在是打算離職去準備考試,不是嗎?說好聽是讀書,講白了就是選擇當無業人士,假如有什麼要求,倒不如向公司提出,我可以透過公司體系來幫你解決,重新考慮一下吧。」
「……」
那天,茶杯裡的蛋黃顯得格外玲瓏,猶如金黃色的滿月,在那當下,我發現自己的臉龐倒映在那顆蛋黃上,因為我一直低頭目不轉睛地盯著它看。
當時,我無從反駁本部長說的這番話,因為站在他的觀點,這些話都千真萬確,但是儘管如此,我仍選擇離職,假如無業生活是成為教師所需付出的必要代價,那我甘之如飴,而且站在我的觀點來看,這樣的選擇也是正確的。
而我人生中最高的一道牆就在後頭,也是最後一道高牆,那便是「恐懼之牆」。離職一年後,我成為全國單位自律型私立高中的正職教師,接著我為自己設定了三個目標。
我當時的目標是期許自己在教職這條路上不要當個安逸的教師。後來我咬緊牙關,努力耕耘,結果真的有幸參與了教科書撰寫、上EBS電視臺講課、幫忙審定教育課程評價院所檢修的教材。
正當三項目標逐一實現之際,我收到了來自網課界的邀約,詢問我有沒有意願轉戰補教業,直面散布在全國各地的學生。各位不妨試想一下,這時我身邊會出現哪些反饋?會鼓勵我「既然妳喜歡挑戰,當然要試試看」嗎?絕對不會。甚至就連當初沒有反對我離開證券公司的父母,這次也投下了反對票。
大韓民國男女老少人人稱羨的「退休福利保障與年薪所帶來的穩定性」是他們反對的理由。婉拒如此優渥的條件,一頭栽進競爭激烈的補教業,自然會覺得女兒根本是在賭博。儘管如此,我仍相信我的選擇,那並非自信心爆棚,而是一一擊破別人所設立的高牆所修煉而成的「內在自信」,將我推向冒險世界。
雖然我曾經為這項決定苦惱過良久,但能夠用屬於自己的教材與課程自由講課,實在很吸引人,心裡也相信一定能成功。其他人可能知道,但我自己很清楚,這世上沒有人比我還認真,那我就一定能成為頂尖。
隨著時間流逝,驀然回首,我發現高牆其實只是別人設下的。但是各位知道,那些高牆何時會發揮力量嗎?就是自己也承認的時候。在你承認的那一瞬間,就算那道牆的高度比膝蓋低,也絕對會跨不過去。試問各位一個問題,假如你承認自身極限,那人生還剩下什麼?有再多的種子又有何用?又沒有為種子澆水、栽培的自己。
倘若當初選擇與高牆和障礙物妥協,那麼,我就不該投入教師任用考試,就算不適合,也該繼續待在證券公司工作才對,更不該攻讀根本找不到工作的歷史系。要是這樣的話,我就永遠沒有機會感受到和學生們四目相交、講課上課的樂趣了。
一旦承認別人在你面前設下的是一道高牆,
自那一刻起,你的一切可能性將統統關閉。
這時,不能怨天尤人或者怪罪整體大環境,因為這是自己選擇了「牆」而非「門」。
想要過更好的人生、從事自己想要的工作,取決於要不要推倒眼前的高牆,而這個權限只在自己手上。我希望日後可以聽見各位對我說:
「當時說的那些高牆我也成功推倒了。就是想起李多志老師說的故事,才有辦法堅持。」
請勿忘記,我總是用真心在為各位的挑戰加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