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分享,為了抓住每一個治癒契機,臺中榮總非常重視急診室和加護病房的醫療品質,這兩處是醫治急、重、難、罕患者的重鎮,也是觀察一所醫院醫療水準的關鍵。不只搶救生命,中榮更是陪伴著病友們,勇敢在人生道路上前進。
陳適安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
「Never Stop Growing」(永不停止成長),是我就任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時,開始勉勵中榮同仁的一句話。
而中榮同仁也不斷追求卓越。根據美國《新聞週刊》與全球數據公司Statista的「2024全球最佳智慧醫院」調查,臺中榮總是臺灣第一名;「2024全球最佳醫院」的調查,臺中榮總是臺灣中南部第一名。
這些榮耀的背後,不是要比拚技術的先進,最重要的是臺中榮總希望提供病人更好的醫療與照護品質。
身為中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級醫學中心,提供重、難症及特殊疾病的醫療服務,本是臺中榮總重要的任務。加上許多來臺中榮總求醫的民眾,是區域醫院或診所無法處置的病人,我們更應挺身而出,為病人奮力一搏。
例如《給生命第二個起點》裡,一位心肌梗塞引發心室中膈破洞患者,三條主要動脈都已阻塞嚴重,在生死邊緣徘徊,家屬本來對於傳統開心手術相當猶豫,深怕病人無法熬過漫長痛苦的恢復期。
在無比掙扎中,臺中榮總團隊提供了心導管手術的選擇,免除患者受開心手術之苦。中榮的心導管手術團隊發展已相當成熟,仍不斷持續精進,就是希望能提供病人,更多的治療選擇。
另一位是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長者,雖然年過七十,預後大多不盡理想,但中榮團隊沒有放棄,仍然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為這位病人爭取一線生機,回到健康的生活軌道。至今,中榮的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突破三百例,長期存活率接近70%,與國際接軌,以此為基石,更進一步朝「細胞治療」發展邁進。
為了抓住每一個治癒契機,臺中榮總非常重視急診室和加護病房的醫療品質,這兩處是醫治急、重、難、罕患者的重鎮,也是觀察一所醫院醫療水準的關鍵。
臺灣各大醫學中心急診室壅塞問題備受關注,近年來臺中榮總從細部流程著手,改善急診病人滯留率,讓病人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得需要的醫療協助。現在,儘管每天至急診的患者仍然眾多,但臺中榮總急診室超過二十四小時的滯留率已經不到一%。
至於重症加護病房,中榮團隊也積極彙整重症病人每日接受各種診療的病歷紀錄、生理監視、檢驗數值、影像等,建置重症資料庫,並根據此資料庫的大數據,開發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急性腎損傷、菌血症、呼吸器脫離及重症病人長期預後等多種疾病預測模組,並將預測模組應用在重症加護病房上,建立包括急性腎臟損傷發生風險預測、敗血症臨床惡化風險預測等重要臨床預測警示模型,預測病人可能的風險,早期介入治療,避免遺憾發生。
不只搶救生命,中榮更是陪伴著病友們,勇敢在人生道路上前進。
書中的脊柱裂病友,從出生開始,就是不斷就診、手術和住院,中榮團隊除了提供治療,更成為病友和家屬的力量,支持他們走過馬拉松般的復健療程;另一位嚴重紅斑性狼瘡病友,中榮團隊在她十四歲那年用葉克膜搶救下她的生命,爾後,她的人生旅程,中榮攜手同行。
臺中榮總守護全民健康的理念,也獲得了各界的響應。2023年十一月,在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的支持下,《勇敢不放手》一書出版,記錄十六個臺中榮總和急、重、難、罕病友們攜手對抗疾病的感人故事;今年,榮康醫學發展基金會也共襄盛舉,促成《給生命第二個起點》出版,希望傳遞更多正向的力量,勉勵無數的病人及家庭,走過病痛的幽谷。
也期許臺中榮總團隊堅持「Never Stop Growing」,繼續為病人的重生奮鬥,給予病人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會,讓飽受病痛折磨的他們,生命有第二個起點,讓人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