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摘錄味道,是想念的源頭;記錄食物,是時光的旅程。透過文字試圖延伸人生的長度,回味不為人知的片段和溫暖,那些你我類似的成長經歷。或循著味道的迴路,摺疊時光,到達那個無法挽回的時間彼岸。三十味料理、三十個故事,試圖以食物為經、時間為緯,不知能否交織出台灣近代社會生活的樣貌?
最初的舌尖記憶,始於被保母抱在懷中,她遞給我一球內含蔗糖的飯糰,也許當時的我鬧得厲害吧!飯糰裡的細顆粒蔗糖,咀嚼時嘴裡的甜糯和蹦脆聲至今難忘。日後,對那白飯加糖滋味的初始記憶,竟有份類似鄉愁的念想。
其實,我並非什麼美食家,只是味覺記憶稍強,概括到視覺、嗅覺、聽覺與觸覺所組成的多通道記憶。每每讓我日後再吃到或聞到同一種食物時,腦海浮現的是曾經與這食物有關的畫面與時光。剎那,我又回到那個特殊記憶的時空,恍若今昔交錯、時光摺疊,那些曾經的人事物並未逝去,它們都還在。
都說想念是擁有的另一種形式,我的想念都收在這書頁中。想念這個島上地圖找不到的南部某個廟口,也想念遠在九千多公里外的歐洲某個城市。 書裡藏了各地的吃食、人情和故事。用兩年的時間,拾穗般從南台灣的高雄永清浴室、台南廟口、台中中華路,甚而遠至德國慕尼黑,撿拾一段段我在時間隙縫中遺落的美食光陰。
那兒有我的懵懂童年、青澀少年和做夢青年。 這些現在還有很多人居住的城,是我生活回憶裡的城。走在記憶的邊境,我呼吸在裡面,經過一城又一城。一個城市在書中永遠不會老,然而作者已然悄悄老去。
常想,什麼是作家?渴望與他人分享對世界的看法?需要藉著文字表達自我的內心?或選擇寫下一則則故事,來釐清自身個體命運的差異與困惑?怎樣的載體內容可以呼應生活本身、呼應生命需求,簡單如呼吸、簡單如飲食?我一直在追尋答案。
誰人的成長沒有陰影?當我分享食物留在腦海的美味時,那些長久壓抑心中底層,與深埋酸甜苦辣於舌根的滋味,也跟著一起浮現湧起。敘述過程無關是非,只想誠實坦露食物與故事交錯的心靈,並試圖以文學的微光照亮曾經的暗影。
本書有三十種食物,隱藏在故事中。無論是料理或小吃,它們在我書頁中出現,必有當時的香澤,也必有當時的使命,叫我日後一一召喚如幽靈,吐露彼時的迷惘與隱晦。
〈一個陌生女人的十全〉記錄了爐火上咕嚕冒著煙氣的十全,當歸、川芎和熟地的特殊氣味沁潤著木櫃、桌椅及牆上的鐘。恍惚間,一陣古樸典雅的氣味鎖住了當下的琥珀時光,也鎖住了父親心中永遠的愛情。
〈邂逅沙茶牛肉〉主角雖是沙茶牛肉,然已年過七十歲的大姊談起沙茶牛肉、憶起思念的人,兩眼發光,好似電影「鐵達尼號」裡的老蘿絲,深陷在埋藏於海底數十年的熱烈戀情。思念是一長串流淌的文字,時而若即若離,時而無法言說。有時更是一個洞,包藏內心所有聲音。
〈一碗浮生麻芛〉就像在咀嚼生活的滋味,麻芛攤在市場內,生意很好,攤位坐滿了人,有談笑的,有皺眉的,有說心事的……,不一定真的喜歡麻芛,也許為了暫時放下生活,讓一碗麻芛的滋味估量生的短長。 人生存在多種形式,在生活面前,喝上一碗麻芛也是其中一種。且讓記憶和夢境交織,輕輕彈起共鳴,再粼粼水波般輕輕滑開!
〈水晶公寓〉裡,還留著記憶中慕名來吃「水晶」的熱血青年,豬皮如何變成水晶?透露每樣東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否則就不會在肉攤上。到底豬皮能否變成桌上如水晶般的佳餚?是手藝問題,也可能是哲學問題。 前陣子,德國老朋友愛博透過LINE,說他很懷念當年的水晶公寓。其實,水晶公寓早在幾年前就都更變成大樓。所有美好回憶,都像藏在水晶凍的小珍珠,細細被包裹;也像我們掌心上的紋路,刻劃了那些不能忘懷的歲月。
〈夢覺之味〉的那鍋滷肉一直還在微火慢煨,從早到晚,始終肉香瀰漫,猶如廚房的靈魂。外婆過世後,我輾轉經歷了不同的環境,才知道不是每家廚房都有滷肉,尤其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我更懷念,那日復一日的滷肉味道;那深入嗅覺皮質,一層層堆疊,如時光沉澱的味道。
〈消失的客廳〉桌上,仍擺著大盤滷味,有豬腳、雞腿、雞翅、滷蛋、香菇、木耳,還有螞蟻上樹、金針排骨湯……。總之,從台北帶來的乾糧存貨,能變的全成了桌上美食。 福樓會議室,滿漢全席般,派頭十足的傲睨慕尼黑。多年過去,當年的留學生都已回台,福樓已被拆除,曾經的訪問學者、師長陸續凋零。滿漢全席雖在,但那個時代已殞落。
摘錄味道,是想念的源頭;記錄食物,是時光的旅程。透過文字試圖延伸人生的長度,回味不為人知的片段和溫暖,那些你我類似的成長經歷。或循著味道的迴路,摺疊時光,到達那個無法挽回的時間彼岸。三十味料理、三十個故事,試圖以食物為經、時間為緯,不知能否交織出台灣近代社會生活的樣貌?
文學意象是虛幻的,但人事物是真實的。藉由食物,我們一起悲喜和感知。原來桌上的那些菜餚,它們不曾消失,一直都在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