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炸串(串カツ/くしカツ),是將肉類、蔬菜、海鮮、蛋等食材切成一口大小後,用竹籤穿過,再裹上麵衣油炸的料理。如同章魚燒、大阪燒,炸串也是廣為人知的大阪庶民美食。走在大阪鬧區街上,大概每隔30公尺就會有一家炸串店。然而在近幾年,日本的「近代食文化研究會」透過史料考證,指出炸串的源頭,原來根本是東京的發明?
炸串(串カツ/くしカツ),是將肉類、蔬菜、海鮮、蛋等食材切成一口大小後,用竹籤穿過,再裹上麵衣油炸的料理。如同章魚燒、大阪燒,炸串也是廣為人知的大阪庶民美食。走在大阪鬧區街上,大概每隔30公尺就會有一家炸串店。
「便宜」或許是炸串的最大魅力。一支炸串平均150日圓上下,對勞工、學生族群來說相當親民。當我還是大學生時,也經常在炸串店跟朋友聚會。「今天要去哪裡吃?」「沒想法。」「那我們去吃炸串吧。」這樣的對話,大概許多在日本生活過的人都習以為常。
如果你有去過大阪觀光,應該在觀光指南上看過「吃炸串之前的注意事項」。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可二次沾醬(二度漬け禁止)」,也就是禁止將咬過的食物再拿去沾醬。
沾醬被稱為炸串的靈魂,每一家炸串店都有自己的祕方醬汁,而在店裡的每一張桌子上,都有一盒盛滿了醬汁的不鏽鋼容器,等點好的炸串上桌,便可以把炸串浸入盒中,讓炸串吸飽滿滿的靈魂。
然而,因為沾醬是所有客人共用的,所以被咬過的炸串絕對不能再沾第二次。各家炸串店都會費盡心思告知客人這項鐵則,像是掛起大大寫著「不可二次沾醬」的看板、在醬汁旁邊貼紙條提醒、或乾脆畫上老闆生氣的臉。
然而,人總會有拿捏不好分量的時候。如果已經一口咬下炸串,卻又發現醬沾得太少時該怎麼做呢?這時就要請高麗菜上場了。炸串店都會提供生高麗菜,除了解膩之外,還有一個功能性的意義,那就是可以當作撈醬汁的勺子使用。只要挑一片弧度比較大的高麗菜,撈起醬汁淋在炸串上,想吃多少就淋多少,不亦樂乎。
到這裡,我們可以大概理解炸串的一些特色。那麼,這樣的炸串店是從哪裡來的?這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來到大阪新世界,沿著通天閣下的道路前行,再轉進一條小巷,你便會看到一間總是大排長龍的炸串店。這就是名為「炸串達摩(串カツだるま)」的知名炸串連鎖店,據說也是炸串的始祖專賣店。
「炸串達摩」在一九二九年於大阪新世界成立。當時的創始人百野ヨシエ(Yoshie),想要讓大阪新世界的勞工們能節省時間吃飽,也能品嘗平常吃不到的牛肉。於是發明了將牛肉切成小塊,裹上一層厚的麵衣放入熱鍋裡油炸的料理方式,也就成為炸串的原型。
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二代百野正雄接手「炸串達摩」,並制定了「不可二次沾醬」、「高麗菜撈醬」等規定,奠定了今天的炸串文化。在戰後不久的日本,想確保食材品質新鮮較為困難,但透過高溫油炸,可以把食材徹底殺菌,也避免了食物中毒的危險。這項意想不到的優點,也掀起了炸串在日本的流行,許多炸串店紛紛於大阪開幕,形成了今天的炸串之都。
上述說法在日本,是廣為人知的共識。然而在近幾年,日本的「近代食文化研究會」透過史料考證,指出炸串的源頭,原來根本是東京的發明?
「近代食文化研究會」透過以前人的日記、遊記考證指出,在一九二九年,亦即「炸串達摩」成立之前,就有許多關於東京人吃炸串的描述了。最早的案例是在一九○一年,有人說到「炸肉是用小牛的肉下去炸的」。當時的人們對炸串有各種稱呼,比如「炸肉」、「一錢洋食(意指花一毛錢就能吃到的簡易洋食)」、「二カツ(Nikatsu,意指兩毛錢就能吃到的炸肉)」等等,全都在指稱我們所認知的炸串。
早期的東京炸串店,都是以路邊攤的形式開設,客人們都得站著吃。同時,從攤販的設計圖可以看出,當時的醬汁也是客人間共用的。實際上在炸串出現之前,東京的路邊攤,包括天婦羅店或壽司店,就已經有不可二次沾醬的規定了。所以我們可以推測,「不可二次沾醬」其實也來自東京。
這是大正10年的創作落語「犬之肉」的插畫,描繪出當時東京炸串攤位的景象。因為攤位狹小,民眾一手持酒杯、一手拿著成串的食物,直接沾醬食用,非常方便/吉岡鳥平 著(1921),甘い世の中 : 鳥平漫画,弘學館(國立國會圖書館)
換句話說,炸串根本是在東京獨有的「路邊攤文化」下誕生的料理。
至於大阪的第一家炸串店,其實也不是達摩,而是從一家叫「Nikatsu東京屋(二カツ東京屋)」的店開始。如同「東京屋」這個名稱所暗示的,該店是由來自東京的松下義信於一九二六年開創。根據松下的回憶,一開始在大阪開炸串店時,大阪人並不知道炸串是什麼,還被認為是狗肉貓肉。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炸串也逐漸被大阪人認同,並開始在大阪扎根。
那麼,為什麼炸串在東京銷聲匿跡,反而成為了代表大阪的食物呢?...(全文未完,本文擷取自《表裏京阪:走讀日本!千年古都的文化索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