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表裏京阪》中透過一張張50年前,100年前、甚至兩百年前繪製的古地圖,我們將可化身為城市偵探,排序一張張靜態的時間圖像,還原出一座城市數百年的生命史,帶我們探索在遠古以前的京都與大阪。
對於在疫情前幾乎把日本當成「灶跤」(tsàu-kha)在走的台灣人而言,京都與大阪可以說是極為熟悉的。俗話說,遊覽一個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雙腳身體力行,一步一步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裡,去感受城市獨特的陽光、空氣的溫濕度、街道的氛圍、周圍的各種聲音、綜合各種感受所結合成的跨感官總和體驗。
不過,遊覽一座城市,還有另外一種很有趣的方法,那就是—地圖。
從地圖閱讀一個城市,是一種既抽象又必須大量依賴想像的過程。地圖中的每個線條、每個符號都對應著真實世界中的道路、河川或是土地、建築,我們則必須透過想像,將平面2D的地圖在腦海中重新建構成一個立體3D的城市。這時候,如果再加入第四個維度:時間,閱讀地圖的過程就會更有趣。
接下來,請各位讀者跟著我們的腳步,一同去探索在遠古以前的京都與大阪吧!
透過一張張50年前,100年前、甚至兩百年前繪製的古地圖,我們將可化身為城市偵探,排序一張張靜態的時間圖像,還原出一座城市數百年的生命史。
圖片來源:Pixabay
三面環山的山城之都
京都的地形非常特別,它是個東、西、北三面都被山脈包圍,唯有南面開放的半盆地。如此封閉的地形夏季悶熱,冬天時卻也擋不住來自日本海的寒流冷鋒。照理來說,冬冷夏熱的京都盆地實在不宜居,然而在陰陽家的風水論點中,三面環山、只對南面開放的半封閉地形,反而變成了建立王都的理想所在。
作為今天京都前身的平安京,是以唐長安城作為仿效的樣板,造出了一座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5.2公里的都城。跟長安城的皇城太極宮一樣,大和朝廷的皇城稱作「大內裏」,位在城市的北端,取《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南面而王天下」之意。
大內裏的南門是朱雀門,從朱雀門出發,便是一條貫穿整個平安京的南北向大道—朱雀大道,筆直通往平安京最重要的南大門:羅城門。羅城門的位置,就在今天京都車站往南走一點點,九条通與舊千本通交會的位置附近,有一座「羅城門跡」。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過去的平安京中軸線朱雀大道,大約與今天的千本通的位置差不多;而平安京的南界就是現在的九条通。
平安京的東西向大道,從北向南共有九条,分別稱作一条大路直到九条大路。一条大路位置也跟今日的一条通差不多,就在今日京都御所外的中立賣通(中立売通)北邊。至於平安京的最東與最西兩條南北向大道,分別是「東京極大路」與「西京極大路」。
去過京都觀光的人,應該都逛過位於四条河原町的徒步商店街「新京極」,名字便來自平安京時代的東京極大路。這條路相當於現在的寺町通,非常接近鴨川河畔的河原町;至於西京極大路,大約在阪急電鐵京都線的西京極站附近,靠近桂川河畔。
換句話說,平安京時代的京都,東西範圍大致在鴨川與桂川之間,南北範圍大致在一条通至九条通之間,可以說是相當廣大的市區範圍。在平安京的極盛時代,整個城市的人口大約有12萬人左右,以當時的日本來說已經是一個大規模的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