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蔡榮根博士在《尋找安全的家》回憶除了曾擔任臺北市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外,之後也再擔任臺灣省、新北市結構技師公會及結構技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參與了近幾年歷次大小震災的勘救災,與震災原因探討,對臺灣建築物的耐震安全有最深切的了解。
今天我們在臺灣所看到的陸地,原來都是海底的沉積岩,經由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千百萬年來互相擠壓而拱起形成,這就是所謂造山運動。臺灣每年約 4 萬次地震是這一造山運動的原動力,現在仍然持續進行中。它為我們形塑成現有 268 座 3000 公尺以上高山的美麗家園樣貌,但也使得面對震災成為我們無法避免的宿命。
1999 年 9 月 21 日凌晨 1 點 47 分,我在睡夢中被地震驚醒,之前沒經歷過搖晃幅度這麼大和歷時這麼長的地震,心裡感覺不妙,不久便從收音機收到房屋倒塌及人命傷亡的消息。那時我擔任臺北市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知道必須負起社會責任,除立即著衣趕赴市府協助規劃勘救災外,另外想到很多房屋受損,擔心餘震再來,必定人心惶惶。清晨立刻宣布動員全體會員為民眾受損房屋住家義診,以安定民心。
那段期間,朝野都停止原本激烈進行中的 2000 年總統競選活動,身為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的我,除了領導為災損房屋進行緊急鑑定和協助救災外,也成為國內外媒體採訪的焦點。面對滿目瘡痍的災區,我百感交集。我的發言讓亟欲將屋毀人亡慘劇一味歸咎於天災的政府和業界惱怒不已,但我卻寧可得罪政府和衣食父母,也要講真話,因為經過這麼慘烈的震災,如果不能促成一些檢討和改變,我們將對不起 2000 多位罹難的同胞和後代子孫。
在 921 地震中倒塌造成死傷最嚴重的住宅大樓,絕大部分興建完成於 1990 年代,是距當時屋齡還不到 10 年的大樓。在近年幾次震災中倒塌成為媒體報導重點的,也都以這時期興建的大樓居多。臺灣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一向與美日等國同步修訂,若能確實遵照當時的規範設計及施工,縱使規範有所不足,也不應該造成如此重大死傷。
每當發生屋倒人亡的震災,大家總是將禍首一面倒指向「老屋耐震能力不足」,解決方法好像除了加速都更及危老重建外,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老屋耐震能力不足」固然是屋倒人亡的原因,但並非所有的老屋都在震災中倒塌。例如 2016 年美濃地震,竣工於 1995 年的臺南市維冠金龍大樓倒塌,造成 115 位民眾罹難,但其四周屋齡更老的房屋,並沒有倒塌造成傷亡。後續幾次災難性強震,也是這樣。
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對 921 震損建築物的調查報告,純粹因耐震能力不足而倒塌造成死傷的房屋有兩類,一類是用土磚砌成的土埆厝。土埆厝毫無抗震能力可言,早在日治時期就不被認定為合法建築,但仍普遍存在於鄉間及山區。在 921 地震震央附近的南投縣和臺中市鄉間,大量倒塌的土埆厝,造成 922 人罹難,占全臺罹難總人數(不含罹難原因不明者)的41.3%。既存的土埆厝再遇大地震仍會悲劇重演,不宜繼續當居住空間使用。
另一類是傳統磚造及加強磚造透天厝,這類建物大部分興建於1974 年以前,臺灣還沒有耐震規範的年代,現仍普遍存在於非都會型的鄉鎮中,在 921 震災中總計有 2014 棟全倒或嚴重受損,造成 331 人罹難。最需要都更或危老重建的,是這類加強磚造透天厝,但所有的容積獎勵在非都會區都缺乏誘因。建議還居住在這類房屋的民眾,若短期間內沒有重建計畫,應善用政府提供的輔導及補助,盡速補強房屋結構安全。
以上兩類老屋在都市發展較快的市鎮和都會區,已大部分為鋼筋混凝土造房屋取代。在 921 震災中,全臺受創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總計 4325 棟,共造成 796 人罹難,而其中的 431 人,卻集中在 16 棟較高層的集合住宅大樓中遇難。本書將為大家剖析,這些大樓為什麼會在強震中倒塌?
五層樓以下低層鋼筋混凝土造房屋,有 3800 餘棟在 921 地震中受創,全倒和半倒者約占其中四分之一,總計造成 365 人罹難。但全臺仍有數量龐大的鋼筋混凝土造老屋,安然度過 921 強震和後續的幾次震災。可見震災時的屋倒人亡,不能完全歸究於「老屋耐震能力不足」。本書將以結構技師的專業跟大家解析,為何耐震設計不足的老屋沒在強震中倒光光?
都更及危老重建固然是解決老屋耐震安全的最根本辦法,但都會區集合住宅和公寓產權複雜,住戶間整合困難,即使政府釋出各種誘因鼓勵,推動速度仍然牛步。以各都近年平均每年核發老屋拆除件數計算,臺北市要將屋齡 30 年以上老屋全部更新,得花 380 年,新北市更需要超過一世紀,期待完全靠都更及危老重建解決居住安全問題,顯然不切實際。而且重建後的房價高不可攀,也不是一般人都負擔得起。因此,如何辨識相對安全的老屋,才是大家最應該關心的問題。
除了曾擔任臺北市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外,之後也再擔任臺灣省、新北市結構技師公會及結構技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參與了近幾年歷次大小震災的勘救災,與震災原因探討,對臺灣建築物的耐震安全有最深切的了解。一直有寫這本書的念頭,只是未付諸實施,感謝天下文化的邀稿,和優秀編輯團隊的協助和督促,才能讓本書順利出版。
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是〈你也能懂的房屋結構安全知識〉。有感於媒體及網路上充斥似是而非的房屋耐震安全資訊,相信本書深入淺出的書寫表達方式,能將艱澀難懂的房屋結構專業技術,化約為淺顯易懂的生活知識。讀者應可無障礙的閱讀本篇章,為自己建立正確的結構安全觀念,無論選購(住)新成屋或中古屋都適用。
第二部〈尋找安全的家〉,涵蓋購屋或居家可能碰到的絕大多數疑問,除了教大家辨識你中意的房子是否有耐震安全疑慮外,包括買賣海砂屋、夾層屋、違建屋、居家噪音、施工損鄰等可能引起的糾紛、法律問題和處理方法等,也都有深入的探討,幫助讀者謀定而後動,選擇安全可靠的家。
鑑於全臺平均屋齡已達 32 年,臺北市屋齡超過 30 年的老屋更占 70% 以上,期待都更或危老重建又緩不濟急。本書第三部〈老屋整建與更新〉,闡述政府在公有建築結構耐震補強所取得的成效,以及政府對私有建築結構耐震補強現有的輔導措施和經費補助。期待有本書所述耐震疑慮的房屋屋主,應整合住戶的意見,盡速尋求政府協助,以維護自家在強震來襲時的生命財產安全。此外,包括老舊大樓拉皮、老舊公寓增設電梯、惱人的漏水與壁癌問題、無毒的居住空間、老屋電線抽換等,都有簡明實用的建議。
對於有老屋重建需求的讀者,是都更好或危老重建好?重建後的新屋如何分配?如何避免踩到都更地雷?面對多如牛毛的法令,本書有簡單扼要的解說,可以幫助讀者降低與建商專業資訊的不對稱,維護自己的權益。
本書雖然是為一般讀者書寫的科普書,但寫作的嚴謹度比照學術論文,書中的每一篇章,作者都邀請業內最頂尖的專業技師或學者專家協助審閱修訂後定稿。除了能為一般讀者尋找安全的家,提供正確的指引外,也可以做為房屋仲介業員工的訓練教材,以及物業管理業者和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的工具書,同時適合初學建築結構耐震專業的學子做為入門書籍。
期待透過本書的分享,讓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都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安全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