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AI底層真相》揭示了 AI 技術快速發展背後的隱憂,呼籲人們正視 AI 發展帶來的潛在問題,並積極參與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以確保 AI 技術的發展真正造福人類。
文/吳育燐,天下文化副主編
ChatGPT 上市後,5 天內吸引全球百萬人註冊使用,人們十分訝異這項技術居然能用口語與人溝通,使得生成式AI 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隨後相繼出現其他類型的應用程式,進一步為社會帶來革命。
如今,生成式AI 在文字寫作、資料判讀、圖像繪製等方面做得又快又好。每個人從此成為通才,無論是哪個行業,似乎都能用AI提升工作效率,甚至讓 AI 做決策。企業家與投資人聲稱 AI 最後能解決人類所有的問題,更投注大量資源,傾全力加速發展。
但不假思索使用 AI 、一味向前衝真的好嗎?在 AI 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又有什麼樣的底層真相?
資深科技記者穆吉亞走訪世界各地,找到訓練演算法的人、把 AI 當成幫手的人、工作被 AI 取代的人、由 AI 分配工作的人、遭 AI 監控的人,聽取他們的困境,寫成《AI底層真相》。原來,AI 沒有那麼光鮮亮麗,它既不透明,也缺乏彈性。
穆吉亞發現:AI 技術老早就滲透進日常生活,小自追蹤數位足跡的 cookie、清除社群媒體不當內容的演算法,大至協助醫生診斷的圖像辨識軟體、國家用來維持治安的監控系統,從各個面向隨時左右著我們。
問題在於,科技巨擘和新創公司往往優先考量利益,忽略人權、道德與法律。而且目前 AI 重新分配財富和權力的方式特別容易傷害社會中的脆弱群體,例如:內容審查員教導AI過濾資料時,因不堪入目的影像造成心靈創傷;醫學上慣用的疼痛量表,無法忠實反映女性和非白人血統患者的真實感受。再者,當AI能決定你是否可以獲得貸款、工作機會、醫療資源時,你真的願意將這麼大的權力交給它嗎?
因為這類劃時代的革命可能會擴大不平等,所以一些宗教領袖和知識份子建議我們放慢腳步,以更寬闊的視角看待 AI 。
在 AI 浪潮來襲之際,我們需要有清晰的洞見,積極參與相關法律的制定。唯有讓 AI 的發展更加透明與包容,真正以人為本,我們才能成為 AI 的主人,用 AI 打造美好的未來,而《AI底層真相》不只是一本揭開 AI 真相的書,更是一份關於人類未來的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