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2020 年 3 月底舉辦了「江賢二:回顧展」,整體性地梳理藝術家自 1960 年代中期開始,長達 55 年的藝術創作歷程,為江賢二首度完整而全面的回顧展。江賢二走在展覽現場,很多年輕人靦腆攔住他,希望照張相、要個簽名、聽他本人說些什麼…
2020 年 3 月底,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了「江賢二:回顧展」,由當時的北美館館長林平提出邀請、藝評學者王嘉驥擔任客座策展人,整體性地梳理藝術家自 1960 年代中期開始,長達 55 年的藝術創作歷程,為江賢二首度完整而全面的回顧展。
當時,正逢新冠疫情來勢洶洶,各國陸續封控,台灣已近 300 人確診,人心瀰漫著不安,各種室內集會嚴格限流、強制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再再都減少人們外出的意願。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憂心忡忡,一方面繫念疫情日趨嚴重,一方面擔心抽象畫受眾有限,難以獲得年輕觀眾的共鳴,最後恐將冷淡收場。在好幾個月之前,公益平台已投入全部的人力、物力協辦回顧展,畢竟藝術家的回顧展一生可能只有一次,但此際真不是辦展的好時機。嚴長壽說:「召開開幕記者會前一刻,我的心真是涼了一大截,擔心可能沒有太多媒體報導,新聞發不出來。」
圖片來源:遠見創意製作,駱俊嘉攝。
但是令人跌破眼鏡的是,回顧展聲量卻驚人地逆勢增長,僅三個月展期,就締造了北美館罕見的近 12 萬 5 千觀展人次盛況,6 月中旬疫情得到控制時,該展連同館內其他精采展覽吸引了熱情的人潮,最後一週甚至湧進 3 萬人次!有許多觀眾再三前來看展,臉書、IG上,很多人說自己二刷、三刷,甚至有一位民眾十度帶著親友來看展!「江賢二:回顧展」創下 11 年來同期最多參觀人次的紀錄,讓北美館迎來豐收的一年。
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趕在最後一天去北美館看展時,嚇了一大跳,他驚訝地說:「現場等待入場的人龍一字排開好長、好長……,甚至排到了中山北路人行道,而且很多都是年輕人。」
原本江賢二只是藝術圈內被認可的藝術家,認識他的大眾並不算太多,直到回顧展啟動,很多新觀眾、新朋友盯著展場螢幕看介紹,被他的生命故事及作品深深吸引、震撼。尤其,年輕人的參與盛況打破了過往的紀錄。在江賢二為展覽特別打造的「冥想空間」的窄小入口前,即使要漫長等待,很多人仍舊甘之若素,就是想要體驗在暗室裡面對江賢二作品,獲得的身心定靜、冥思默想的體驗,嚴長壽說:「那場面不可思議,簡直是瘋狂!」
圖片來源:遠見創意製作,駱俊嘉攝。
江賢二走在展覽現場,很多年輕人靦腆攔住他,希望照張相、要個簽名、聽他本人說些什麼……。江賢二花很多時間與年輕人對話、簽名、耐心回應問題。也有人抱著小寶寶、牽著小朋友,江賢二更欣喜走向前,與孩子及父母聊聊。
他的故事,藉由回顧展,一次性、全面地為社會所知,江賢二是台灣 200 年美術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章,他也從閉門修練的藝術家走向更大的社會,擁抱更多的人群。
江賢二說:「走過六十年創作,我很清楚,即使每一個系列不一樣,但是『光』還是最重要、我最想表達的元素。」
因為求之不得,所以呼喚,所以渴望,所以靈視,終而獲得光的開啟,得到自由。本書就是藝術家窮一生之力,尋光淨化、錘鍊自己的「光的四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