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人的政治信念並不穩固,它容易受到操弄:當實驗參與者被誤導,相信了自己的說法與自己實際所說的相反,受試者會毫不遲疑地為根本不是自己原本立場的政治觀點辯護。
瑞典心理學家許坦伯格(omas Strandberg)和他在瑞典隆德大學(Universität Lund)的同事,要求研究受試者以一到九的分數表達他們對幾項帶有政治意涵的不同聲明的贊同程度。例如:「儘管在與哈瑪斯的衝突中造成巴勒斯坦平民傷亡,以色列的暴行在道德上仍屬正義」,或是「移入者若是被瑞典政府判定為非法移民,必須遣送回其母國,那麼庇護這些人在道德上應受譴責」。受試者為了看到第二組陳述,必須將夾板上的最上頁往後翻;這些實驗參與者沒注意到,當再翻回這一頁時,紙頁背面隱藏了一小段落,上面的聲明內容已反轉,他們原本對於瑞典移民政策的贊同因此變成了反對(反之亦然)。在被問及時,多數受試者都會毫不遲疑地為自己在第一輪中拒絕、但現在好像贊同的立場辯護。
許坦伯格團隊在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進行的第二項實驗,更顯示出看似偏頗、極端的政治立場,有多容易就可被去極端化。這項實驗的參與者絕大多數都是在曼哈頓各個不同的公園隨機攀談邀來的路人。受試者要依幾項人個特質,像是個人魅力、勇氣、熱情、經驗,或者可信度,在一個計分滑桿上為希拉蕊和川普兩位候選人評分。
科學家暗中記下受試者對這兩人的評量結果,並在不久後將暗中修改過、變得溫和許多的評價結果交還給他們。這場實驗也一樣,只有極少數人發現自己的答案遭到操弄。絕大多數人都能輕而易舉地對自己不知道已遭扭曲過的答案給出聽來合理的理由。一名受測者在評估「經驗值」時,將希拉蕊這方拉滑至 94%,但對於收到的 59% 這個扭曲過的回答,他的理由是:「我覺得這兩方在各自領域都很有經驗。川普是個成功的商人。當然啦,希拉蕊在政界也有多年經驗。所以噢……我認為這兩位都是經驗老道。」
我們的政治不理性沒有在任何問題面前止步。我們該如何因應氣候變遷?
什麼才是面對幹細胞研究、同性婚姻、最低工資或移民政策的正確立場?是否應該重新恢復死刑?絕大多數涉及道德問題的政治議題,在內容上幾乎都彼此毫無關聯:它們是「有理正交」(rational orthogonal),也就是各自在邏輯上獨立,互不相依;當中任何問題的正確答案都不會影響到其他任何問題的正解。
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中,我們能從一個人對於其他問題的意見,推斷出此人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相信全球氣候變遷是迫切問題、急需盡快解決的人,也可能會對同性婚姻抱持更為開放的態度。支持死刑的人可能也不會對外來移民多友善。但是,如果這些立場實際上可以自由組合,那又是為什麼?
在一連串邏輯彼此獨立的議題上,政治光譜一端的人始終採取正確立場,另一端的人也始終採取錯誤立場,這種可能性有多高?是什麼讓你我確信自己站在「正確」的一方?如果你我的政治信念不過是建立在「我們的」群體所相信的看法上,那麼,我們形成觀點的方式就難以在理性上站得住腳。這不表示採納自己信賴對象的信念往往都不理性,因為,正如我們一再看到的,從他人那兒習得知識有其意義,而且別無選擇。這裡的問題反而是,一個已被意識型態預先篩選過的資訊環境,會破壞知識的理性傳播。
於是,美國經濟學者卡普蘭(Bryan Caplan)提出一項意識型態圖靈測試:你是否能將對手的政治觀點和建議,闡述得讓對手能夠接受?如果做不到—各種跡象已顯示大多數人都難以通過這樣的測驗—那麼,你很可能已是自己意識型態偏見的受害者。你的政治信念已和你的身分認同及價值觀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得你只能將與自己有別的政治觀點視為愚蠢或卑劣的表徵。
為何許多人會對更積極、略帶攻擊性的拯救氣候政策抱持懷疑?因為他們受到謊言、假資訊和資本主義成長意識型態的誤導,寧可看到自己的股票獲益增值,更甚過擔憂人類的未來。為何許多人認為應當更徹底地進行財富重新分配?因為他們不愛勞動、多有不滿、毫無財務概念、嫉妒他人成就。這些解釋偶爾甚至可說是對的。但懷疑氣候變遷者和主張財富再分配者,不可能這樣為自己的觀點辯護。這些政治對手的動機描述,並不適合當成有效的辯論出發點。你能通過這項測試嗎?
Moral. Die Erfindung von Gut und Bö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