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希望讀者不只能從《善惡》一書中了解人類判別善惡的道德從何而來,更能重新審視自己每天在使用「道德」這把尺時,是在如何量人的同時,也在如何量己。就如作者最後所言,道德未必能照亮太遠的人類未來,卻能成為文明繼續前行的一盞燈。
文 / 林家任,譯者
從百萬年前的古老草原到現代的網路世界,人類的腳步雖不曾停歇,卻始終無法脫離一個永恆的大哉問:「我們該怎麼相處?」《善惡》這本書,是一段關於「我們如何成為今日這樣的道德動物」的探索旅程,從原始人遺骸的化石碎片開始,從「為什麼我們會開始合作」這個問題出發,一路鋪陳到當今全球左與右的意識形態之爭、網路上的道德審判,甚至性別與種族的身分辯證。與其說《善惡》一書是道德進化史的討論,不如說它是一部有血有淚的「人類如何彼此信任與互相為難」的故事。
翻譯過程中,我深受作者漢諾‧紹爾極具張力的歷史視野吸引。他讓人意識到,判別善惡的道德不是哲學家在象牙塔裡冥思苦想生出的產物,而是戰爭、節慶、懲罰、制度與愛恨情仇的集體遺產。它從合作中誕生,也在對立中滋長。我們會為了釐清善惡的道德去信任彼此,也會因之而將「他者」排除在自己之外。
紹爾沒有單純地對道德唱高調,也不急於批判當代社會的混亂,而是細緻地為讀者解構出一條「人類如何一步步建構起道德結構」的路徑。我們或許會驚訝地發現,你我今天在社群媒體上為某篇貼文按讚或撻伐某段言論的行為,原來是數百萬年懲罰機制與群體識別演化的延伸;又或者,對於公平與身分的敏感,並不全然來自教育或文化的灌輸,而是一種人類古老的演化傾向,一種曾幫助我們在群體中生存下來的本能。
紹爾時而如達爾文般冷靜剖析,時而又如尼采般憤怒敲擊我們對於「善」的天真想像。書中雖有豐富的學術性術語與哲學、演化理論交織,但筆調不失風趣與比喻感,譯者在這當中既要努力守住德文的清晰與節奏感,也要保留文中的趣味、深刻與思辨。這過程就猶如走在高懸於龐雜密林上方的鋼索,有時緊繃,有時驚喜,然而視野大開,樂趣處處,就像在譯到全書最終段時,意識到那段文字竟與電影《銀翼殺手》結尾、由人造人Roy Batty 說出的動人著名「雨中淚水獨白」遙相呼應,著實驚奇。
希望讀者不只能從《善惡》一書中了解人類判別善惡的道德從何而來,更能重新審視自己每天在使用「道德」這把尺時,是在如何量人的同時,也在如何量己。就如作者最後所言,道德未必能照亮太遠的人類未來,卻能成為文明繼續前行的一盞燈。
且願讀完這本書後,劫濁惡世裡的我們更願意去理解彼此,也更溫柔相待。
Moral. Die Erfindung von Gut und Bö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