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韓第在《九十自述》中深入剖析「個性」與「品格」的差異,指出個性是對外展現的面具,容易被塑造;而品格則是長期行為與反應所形塑的本質。韓第提醒我們,在選擇領導人時,切勿只看表面的個性魅力,而忽略了真正決定領導力的品格核心...
品格(character)與個性(personality),你認為哪個比較重要? 有人說:品格不就是個性? 這兩者不是相同的嗎? 其實品格與個性不可一概而論。莎士比亞說得好,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品格是你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慢慢顯現出來的,你碰到事情的反應會漸漸形塑出你的品格。
至於個性,則是你面對這個世界戴上的面具。在某種程度上,個性是可以塑造的東西。善於塑造個性的人,可以在商界或政壇獲得成功。演員或藝人出身的政治領袖,往往能成功「演繹」具有強烈人格魅力的形象,例如美國的雷根與烏克蘭的澤倫斯基。(我認為我們的首相施紀賢爵士〔Keir Starmer〕應該抽時間去戲劇學校好好學學,可憐的傢伙。)
然而,個性不能衡量一個人的品格。
有時,有人會對我說,我不具備當領導人的品格。但他們把個性和品格搞混了。我生性謙遜、喜歡深思熟慮、為人低調,甚至有些膽怯,在公眾場合比較內斂,這是我的個性。我不是活潑、富有魅力的類型。但就品格而言,我的職業生涯可以證明我是有決心和韌性的人。
由於個性與品格有差距,我們在挑選領導人的時候經常會看走眼。在公司或政府機關,我們經常會因為欣賞某一個人的個性,就選擇這個人,最後卻發現此人的品格不如預期。在某些情況下,這個人甚至比我們想像的更貪婪腐敗。我們認為某一位先生或女士體貼、周到,最後才發現這個人自私、自大、霸道、不聽他人建議、不願傾聽,而且喜怒無常。
反之,一個人可能具備領導人的品格,卻因為個性缺乏魅力而不受青睞。就選舉而言,這可能是個悲劇,因為我們會因此失去好領導人。
這是個棘手的課題,想到這對民主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實在令人難過。
我能做的,只有祝你好運,希望你能洞視個性,看出真正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