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自轉,而大氣仍維持原速,恐將產生毀滅性的超音速風暴,幾乎摧毀所有建築與城市。即使躲在地下,也可能遭受飛散殘骸或強烈氣流的威脅。若以「10倍」概念進一步放大,災難規模更加驚人。地球自轉停止還會導致日夜延長至半年、全球氣候劇烈變化、海洋翻攪,以及月球潮汐效應異常。
Q. 如果地球和陸地上的所有物體都突然停止旋轉,但大氣仍保持原速,那會發生什麼
— 安德魯.布朗(Andrew Brown)
A. 幾乎每個人都會死。然後事情會變得很好玩。
在赤道,地表以大約每秒 470 公尺(略大於時速1,600 公里)相對於地軸運動。如果地球停下來而空氣保持原速的話,就會突然刮起時速高達 1,600 公里的風。
赤道上的風最強,不過在南、北緯42 度之間(這裡住了世界上大約85%的人口)的所有人和所有東西,會突然感受到超音速的風。
【10 倍】
如果大氣的轉速變成 10 倍,所有的風速都乘以 10,結果會怎樣?
住在超音速風區的人口將不僅是 85%,而是全世界 99.999999% 的人口 ⸺ 除了 有幸住在距離南北極幾百公里範圍內的100多位研究人員和工作人員。
在地表附近,最強的風只會持續幾分鐘而已;之後風與地面的摩擦力就會使風速減弱。然而,光是那幾分鐘,便足以使建築物全部化為廢墟。

圖片來源:《如果這樣,會怎樣?(10週年增訂版)》
我在波士頓的家位置夠北邊,正好在「超音速風區」以外,但颳起的風仍會比最劇烈的龍捲風還強上一倍。不管是小屋或摩天大樓,所有建築物全都會慘遭夷平、從地基連根拔起,並在地上到處翻滾。
【10 倍】
如果風速乘以 10,波士頓的情況會更慘。超高音速的風會使建築物變得超級熱,當四分五裂的建築物互相撞擊時,巨大的衝擊會使所有東西都變成電漿。
極地附近的風會小一點,但是人類的城市離赤道都不夠遠,因此仍然在劫難逃。挪威斯瓦巴群島上的朗伊爾城,是地球上緯度最高的城市,會慘遭相當於「地球上最強熱帶氣旋」的強風摧毀。
如果你要找個地方躲起來,等待風暴結束,芬蘭的赫爾辛基可能 是最好的地點之一。但儘管這都市的緯度很高(北緯 60 度以上), 卻也免不了遭強風洗劫得一乾二淨,不過幸好赫爾辛基的地底岩床有錯綜複雜的地道,還有地下商場、曲棍球場、游泳場館等設施。

圖片來源:《如果這樣,會怎樣?(10週年增訂版)》
任何建築物都不安全;即使是躲得過強風的堅固結構,也會有麻煩。正如喜劇演員羅恩.懷特(Ron White)提到颶風時所說的:「重點不是風在吹,而是風在吹什麼。」
【10 倍】
如果在10倍 風速的情境下,風會變得太強,懷特説的話也就錯了 — 風在吹什麼其實不重要, 風在吹就夠了。
比方說,你藏身在巨大的掩體裡,而用來蓋掩體的建材,能承受 時速 1,600 公里的強風。

圖片來源:《如果這樣,會怎樣?(10週年增訂版)》
那很好,如果你是唯一有掩體的人,你一定會沒事的...... 不幸的是,你可能有鄰居。如果住在你上風處的鄰居沒固定好掩體,你的掩 體就必須禁得起他們的掩體以時速 1,600 公里撞過來。

圖片來源:《如果這樣,會怎樣?(10週年增訂版)》
人類不會滅亡(註1) 。一般來說,地面上的人沒幾個能倖免於難;飛散的殘骸會把未經抗核加固的東西都徹底粉碎。不過,躲在地底下的人多半能逃過一劫。如果你躲在很深的地下室裡(地鐵隧道更好), 當情況發生時,你很有機會能保住小命。
當然還有其他幸運的倖存者。比方說,在南極阿曼森斯科特考察站(Amundsen-Scott research station)的數十位科學家及工作人員, 就不會受到強風的危害。對他們而言,出問題的第一個跡象是:外面的世界突然變得好安靜。
神祕的寂靜也許會讓他們苦惱一陣子,但最後,有人會察覺到更奇怪的事情:

圖片來源:《如果這樣,會怎樣?(10週年增訂版)》
空氣
隨著地面風平息下來,事情會變得更詭異。 疾風會轉變成熱浪。正常情況下,強風的動能通常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這可不是正常的風,當強風翻騰至混亂消停,空氣會變熱。
這會導致陸地上溫度暴增,在空氣潮濕的地區,還會導致全球大風暴。同時,強風掃掠海洋上空,會使海水表層劇烈翻騰而霧化。有好一陣子,海面會消失,根本分辨不出來海水從何處開始、飛沫到何處為止。
海水是冷的。在薄薄的表層底下,海水差不多是 4° C。風暴會把深層的冷水翻攪上來。冷的海水飛沫大量湧入過熱的空氣中,產生了地球上前所未見的天氣型態 ⸺ 某種「風+海水飛沫+霧+快速溫 度變化」的亂七八糟組合。
這股湧升流會導致生命興旺,因為新鮮的養分湧進了海水上層。但同時,由於深層低氧海水的湧入,致使魚類、蟹類、海龜等動物難以適應,大量相繼死亡。而鯨魚和海豚之類需要呼吸的動物,在混亂洶湧的海氣界面會很難生存。
海浪從東到西橫掃全球,每個朝東的海岸都會面臨史上最大規模的暴潮。先是一團遮天蔽日的海水飛沫掃向內陸,緊跟著,洶湧翻騰的水牆如海嘯般向前推進。在某些地方,海浪會衝向內陸地區達數公里遠。
風暴會把陸地上的大量灰燼與殘骸注入大氣。同時,冷洋面上會形成濃密的霧。通常,這會導致全球溫度驟降。真的是這樣。
至少,在地球的某一側是這樣。
如果地球停止自轉,就不會有正常的日夜週期。天上的太陽並不會完全停止移動,只是日出日落不再是一天一次,而是一年一次。
白晝與夜晚各長達6個月之久,即使在赤道也一樣。在白晝這一側,地表受陽光不停的烘烤,而夜晚那一側的溫度則會直直落。晝側 的對流會使太陽正下方的地區產生巨大的暴風雨。(註2)

圖片來源:《如果這樣,會怎樣?(10週年增訂版)》
在某些方面,這樣的地球會類似「潮汐鎖定」的太陽系外行星,這種行星常見於紅矮星的適居帶,但更好的比喻,應該是像非常早期的金星。由於自轉方式的關係,金星和我們靜止的地球一樣,都會保持以同一邊面對著太陽,一連持續好幾個月。不過,金星濃厚的大氣層循環得相當迅速,使晝側與夜側具有大致相同的溫度。
雖然「天」的長度會改變,但「月」的長度卻不會變!月球從未停止繞地球旋轉。然而,沒有地球自轉提供潮汐能,月球會停止漂離地球(月球目前正在漂離地球),開始慢慢朝地球漂回來。
事實上,安德魯設想的情境所造成的後果,恐怕得靠月球(我們最忠實的伴侶)來解除。目前,地球的自轉比月球的快,潮汐使地球的自轉變慢,同時也把月球推離地球(註3)。如果地球停止自轉,月球便不再漂離地球。月球的潮汐作用將不再使地球的自轉減速,反倒會加速。 悄悄的、輕輕的,月球的重力會拉扯我們的地球......

圖片來源:《如果這樣,會怎樣?(10週年增訂版)》
......於是,地球又開始轉動了。

圖片來源:《如果這樣,會怎樣?(10週年增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