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為了將來不要後悔,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想起和對方一起生活、感情融洽的時光,便是所謂的「尊敬」。
「尊敬」的英文是respect,意指「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源自拉丁文的「respicio」,意指「看」或是「檢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忘記要「檢視」,例如「這個人對我而言是無可取代的。」「我和你現在雖然一起生活,但總有一天分離的日子會來到。」「所以在此之前,我們要好好把握,融洽地度過每一天。」等等,都是檢視。
分離不一定是死別,子女長大獨立也是分離的一種,原本感情融洽的情侶,也有可能某天激烈爭吵後分手。
子女和伴侶無論有什麼狀況、是否生病、是否和我的理想不同,都是我所重視的人。我們不應該依照腦中的理想給對方打分數,而應該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體認到對方是無可取代的人。
尊敬雙親也是一樣。看著雙親真實的模樣,看著雙親獨一無二、無人可以取代的模樣;不刻意加以美化,不帶著理想的有色眼鏡給雙親扣分。
平順安穩的日子,總是讓人容易忘記家人、伴侶、子女和雙親,不會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總要到有人突然罹病或是遭逢變故,才會發現和對方共度人生,並非理所當然的事。
之前提過,家母一向健康,某天突然感覺身體不適,醫生診斷是中風,便直接住院了。住院後恢復情況良好,也開始復健,然而一個月之後再度發作,病情急轉直下,因此轉進有腦神經外科的醫院。
住院一個月之後,有一天母親走到室外,瞇著眼睛凝望著天空,那時她一定很不安。母親曾問我,她之後會變得怎樣,我卻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母親轉院後的第一個月,意識還很清楚,但我們之間發生了很情緒化的爭執。當時母親毫不考慮我方不方便,要我馬上買東西來;而我則為了母親居然如此任性,而氣憤不已。
結果不久之後,母親併發肺炎失去了意識,我們終於連對話都做不到了,我開始覺得就連吵架都彌足珍貴。為什麼母親有意識時,我不多跟她說說話呢? 我應該更珍惜陪在她身邊的時間,而不是和她吵架啊!母親病倒之前,我根本沒想過我們會有這麼一天,我在母親的病榻前,不斷思索著,自己是不是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為了將來不要後悔,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想起和對方一起生活、感情融洽的時光,便是所謂的「尊敬」。
父親有一天說:「不管怎麼想,我剩下的日子都不多了。」說出這句話的父親,比起想到人生苦短而焦躁的我,顯得更坦然。父親剩下的日子不多,代表我們父子能共度的日子也不多了。
明明這是件理所當然的事,卻讓我突然想像起父親離開後的日子。想起母親,讓我清楚意識到父親終有一天也會離開我,便更努力避免和父親爭吵了。
數位編輯整理:李依蒔,陳子揚
Photo:Ian MacKenzie,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