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你是否常常感到壓力,是因為總在跟別人比較?無論是工作表現、學習進度、甚至生活成就,一不小心就落入「比不完、比不贏」的惡性循環。事實上,不與他人競爭、不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是通往內在平靜、自信成長的關鍵。
若想不再被他人的眼光左右,首先就要停止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之所以總是猶豫不前、給自己設下種種猶如煞車般的限制,往往是因為我們不斷在比較。要讓自己的能力真正成長,就必須徹底擺脫這種習慣。
其實,要對自己的實力有信心,根本不需要拿別人當標準。即使做的是類似的工作,那也不會成為「屬於自己」的成果。有些人喜歡把自己的成果和別人的比較、分出高低,但那些能說出「這是只有我能完成的事」的人,壓根不會浪費時間在比較上。
有人或許會想:「那樣不就只是自我滿足嗎?」的確,如果只是讓自己滿意而對他人毫無幫助,那就失去了工作的價值。然而,若過於在意「要為別人做點什麼」,甚至犧牲自己、陷入過度奉獻,那反而會顯得虛偽。
理想的狀態並不是為了自我滿足而工作,也不是一味迎合他人,而是先做出自己心服口服、發自內心認同的工作,並且這份工作自然地能夠對他人產生貢獻。
植物在結出果實之後,不會貪求更多。有人會摘下果實食用,也有人會欣賞花朵的美麗,但這些都不是植物本身需要去思考的事。
至於為什麼說與他人比較毫無意義,那是因為自己的能力無法與他人比較。音樂家之所以不會與畫家競爭,是因為這樣的比較沒有意義。有些人會嫉妒與自己做同樣工作的人,但如果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則無法比較,自然也不會嫉妒。
那麼,如果是相同領域,是否就無法避免與他人比較呢? 看到有些人輕鬆就能完成工作,或許會不自覺地與自己的工作方式做比較。然而,即使對方看起來好像無論學什麼或做什麼都輕鬆不費力,但我們看不到的是他們付出的時間與努力。不與他人競爭的人,通常不會吹噓自己的努力。
如果沒有看到對方努力的過程,只看到最終的成果,很容易會產生「我實在比不上他」的想法,認為自己做不到,於是停下腳步。
任何事情都需要努力才能達成。作家或許看起來毫不費力就能寫出稿子,但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寫作的人畢竟是少數。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看到擅長外語的人,很容易就會產生「自己學了這麼久卻一直學不好」的想法。但這也是因為沒有看到對方付出了多少時間在學習。如果有人看似毫不費力就能輕鬆讀、說外語,我們會不自覺地認為那個人一定有語言天分。但事實上,沒有人可以不經過努力,一開始就輕鬆讀、說外語。
就像這樣,害怕在競爭中落敗的人無論是在讀書或工作上,當遇到困難的課題時,往往會尋找「即使競爭也不會贏」的理由,藉此避免投入其中。
有競爭意識的人並不是跟誰都競爭,而是會選擇競爭對手。他們只跟自己明顯佔優勢、有把握贏過或至少是有機會贏過的人競爭。
另一方面,也有人在拿自己與他人比較後,覺得「反正贏不了」,於是乾脆從一開始就決定不參與競爭。這種「我不可能贏」的想法本質上是一種自卑感。雖然要承認自己不如別人並不容易,但若能把理由歸結為「對手太強大了,所以我選擇不比」,就比較容易接受。
是否競爭取決於對方,也就是有把握獲勝就選擇競爭,沒把握就不競爭,而且會把選擇不競爭的原因歸咎於對方太過優秀。
然而,問題不僅止於此。
《伊索寓言》中有一則龜兔賽跑的故事,講述的是烏龜和兔子比賽誰跑得比較快。「兔子天生跑得快,於是不認真跑,跑一半就在一旁睡覺。烏龜知道自己跑得慢,因此一步不停歇,不斷前進,終於超過在路邊睡午覺的兔子,抵達終點,獲得勝利。」(《伊索寓言》) 兔子顯然是認為自己一定會獲勝,所以才不認真跑,跑到一半就在一旁睡覺。但是如果與兔子賽跑的對象是比烏龜腳程快的動物,想必兔子就不會跑去睡覺了。驕傲自滿的結果讓兔子意外落敗。相信每一個人都聽過這個寓言故事。
兔子認為和烏龜比賽不可能會輸。對於兔子而言,重要的是獲勝時的優越感,以及因為獲勝而受到他人稱讚。但如果是無勝算的競爭,想必兔子不會參加,或是看到自己快輸了,就中途放棄比賽。
我以前一直以為,烏龜之所以能那麼從容,是因為牠早就知道自己跑得慢。然而,當我重新讀這個故事時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烏龜其實也是「想要贏過兔子」才參加比賽的,這讓我感到相當驚訝。
「烏龜和兔子爭執誰跑得快,於是約定了時間和地點,準備一決勝負。」(同前引書) 烏龜其實一開始就不該接受兔子的挑釁。腳程快慢只是差異,並不代表優劣高下,因此,牠根本就沒有必要和兔子進行這場競賽。
我兒子上托兒所的時候,有一天學校舉辦了踩高蹺比賽。兒子一直到比賽當天
都沒有學會踩高蹺。我原本還很擔心,最後雖然是老師從頭到尾幫忙扶著竹蹺,但兒子總算抵達終點。反倒是一開始跑在最前面的孩子,發現自己被追過不再是第一名之後,中途就放棄了比賽。
我並不是在說「無論如何都要競爭到底」。如果凡事都用競爭的角度來看,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只有在「確定自己能贏」的時候才願意投入,而一旦覺得「會輸」,就立刻選擇退出。我想指出的是——這種態度本身才是不對的。
問題不在於「覺得贏不了就不參加競爭」,而是將學習和工作本身都視為競爭。烏龜面對明知贏不了的兔子,依然堅持走到終點,但事實上,烏龜與兔子的步伐原本就沒有可比性,兩者根本不該拿來競爭。
真正的問題在於:烏龜不該一開始就踏入這場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