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從小被視為「資優生」的人,長大後真的會比較快樂或成功嗎?《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透過阿德勒心理學提出深刻的觀察:那些總是想符合期待的人,反而更容易在挫敗中迷失自我。
即使是從小成績優異的人,只要在考試中經歷重大失敗,或是遇到看起來比自己更優秀的人,自信就有可能因此動搖。
阿德勒曾說:「青春期的時候,經常可見已經建立的傾向出現明顯逆轉。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在讀書或工作上開始失利。另一方面,過去被認為沒有才能的孩子卻迎頭趕上,展現意想不到的能力。這樣的現象與過去的傾向其實並不矛盾。過去被認為前途一片光明的孩子想必非常擔心自己會辜負期待。」(《自卑與超越: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
有些人從小成績優異。但如果說他們每個人都充滿自信,完全沒有想過可能「失敗」,那也不盡然。本書之前也已經提到,他們其實戰戰兢兢,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逆轉」。
優秀的孩子自己也很清楚,學業上隨時可能上演這樣的逆轉劇情。因此,即使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充滿自信,但只要稍微感覺可能會輸,就會創造出不安的情緒,並且會為自己的努力踩下剎車。
他們的不安不僅來自於自己可能會在競爭中落敗,同時也擔心如果被弟弟妹妹超越,父母對自己的評價可能發生變化。或是過去被認為很優秀,但現在卻無法符合他人的期待,害怕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可能因此下降。他們會被這種「擔心辜負一直以來背負的期待」的焦慮壓垮。
世上沒有永遠不會失敗的孩子,但是認為不能辜負父母和身邊的人對自己「會讀書」的期待,這種想法會成為孩子極大的壓力。他們害怕自己如果無法符合期待就會被拋棄。
即使是小時候表現優異,符合大人期待的孩子,長大之後也不一定能夠同樣滿足他人的期待。因此我們要知道,我們不是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工作。
不可辜負他人期待的想法會形成極大壓力,讓我們在工作上變得綁手綁腳。雖然沒有必要故意辜負他人的期待,但我們要做的只有努力工作或讀書,不需要思考是否符合他人期待。
正確來說,有些人只是用「無法符合他人期待」當作不投入工作的理由。再度引用之前提到阿德勒說過的話:
「在受到肯定與稱讚的期間會勇往直前。然而,等到必須靠自己努力時,勇氣卻會消失,畏縮不前。」(前揭書)
「等到必須靠自己努力時」指的是,沒有人加油鼓勵、給予稱讚的一天終究會來臨。
不需要別人督促,自己就可以決定要讀多少書,並付諸實行,這就是自立。然而,如果父母為了督促孩子學習而不斷地鼓勵稱讚,那麼孩子就會變成沒有稱讚就什麼都不做。父母當然會稱讚孩子,但這麼做反而會妨礙孩子的自立。
工作也是一樣的道理。工作上無論有沒有人注意,許多事情都要依靠自己的判斷完成。無論有沒有人看見、有沒有人稱讚、會不會獲得認可,這些都不重要,要做的只有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