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社群每天都在放大「誰比較厲害」,逼得我們把讚數、追蹤數、成就當成衡量自我價值的標準。《自在感的練習》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心理緩衝器告訴你:你不必特別,也能過得踏實安心!
阿德勒心理學是由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創,強調「目的性行為」與「社會連結」。它認為心理困擾並非來自過去的創傷,而是來自我們如何解讀經驗並設定人生目標。
核心概念包括:
.自卑感與補償:每個人都有自卑,但能透過努力轉化為成長動力
.生命風格:人會根據早期經驗發展出獨特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社會興趣:真正的幸福來自與他人建立合作、貢獻的關係
.目的論:行為是為了達成某種目標,而非單純受過去驅動
這套心理學幫助人們理解自我價值、改善人際關係,並建立更自在的人生觀。
每天拼命工作,卻還是擔心自己不夠出色?
看著社群媒體上別人的光鮮亮麗,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平凡?
明明已經很努力,內心卻不斷響起「我夠特別嗎」的質疑聲?
如果你有這些感受,你並不孤單。在這個凡事講求「出類拔萃」的時代,平凡反而成了最難以接受的身分。
我們被排名、績效、讚數推著走,卻忘了問自己:我真的非得很特別,才配得上幸福嗎?
日本哲學家、阿德勒心理學研究權威岸見一郎的全新力作《自在感的練習》,直接挑戰這個時代的集體焦慮。
書中沒有空泛的口號,只有真正能幫助你重新定義自我價值的深刻洞察。
為什麼得到認可還是不安心?
書中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
許多人相信,只有得到他人認可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但這種思維會讓我們陷入永無止境的焦慮循環。
岸見一郎引用阿德勒的話指出:「當感覺自己必須證明什麼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出現過度的行為。」
這種過度行為讓我們本末倒置,為了追求認可而忘記工作的本質,為了維持「優秀」形象而不敢冒險嘗試。
更關鍵的是,他人的評價往往並不準確。一個領先時代的創新方案,現在可能不被理解;一件具有獨創性的作品,當下可能乏人問津。
梵谷生前畫作無人青睞,但他的藝術價值並未因此減損。
書中提出核心觀點:「只要有價值就會受到評價,但價值並非由評價決定。」
想像一下:
有人對你說「你真是個討厭的人」,那只是他的評價,你的價值不會因此降低
聽到稱讚「你真棒」也不代表你的價值提升了,你的價值本來就存在
這個觀念的轉變,是找回自在感的第一步。
《自在感的練習》提出一個令人意外的現象:
從小成績優異、被寄予厚望的孩子,長大後反而容易在挫折中失去信心。
岸見一郎在書中寫道:「優秀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充滿自信,但只要稍微感覺可能會輸,就會創造出不安的情緒,並且會為自己的努力踩下剎車。」
原因在於他們背負著「不能辜負期待」的巨大壓力。他們害怕的不只是失敗本身,更害怕一旦失敗,父母、師長、同事對自己的評價會因此改變。
這種焦慮帶來三個後果:
1. 過度依賴外在肯定:沒有稱讚就失去動力
2. 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為了維持形象而避免挑戰
3. 自尊脆弱易碎:評價一下滑,自信瞬間崩塌
阿德勒說:「在受到肯定與稱讚的期間會勇往直前。然而,等到必須靠自己努力時,勇氣卻會消失,畏縮不前。」
你是否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刻?當沒有人督促、沒有人稱讚時,突然不知道該如何前進?
■ 突破一:不為符合期待而活
書中明確指出:我們不是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工作。
這不是要你故意辜負期待,而是要你把焦點拉回工作本身。與其煩惱「主管會怎麼想」、「同事會不會覺得我很廢」,不如專注思考:
.這件工作的本質是什麼?
.我可以如何把它做得更好?
.這對整體目標有什麼貢獻?
當你不再被「符合期待」的壓力綁架,反而能發揮更真實的能力。
岸見一郎提醒:如果只想著如何獲得所有人認可,就會變成從不提出反對意見的「好好先生」,終究失去人們的信任。
■ 突破二:培養不需要認可的勇氣
擁有不受他人評價影響的勇氣,是建立自在感的核心。
這不代表自大或不聽建議,而是擁有一個穩定的內在標準。書中建議,面對任何工作成果,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有盡力把這件事做好嗎?
2. 這個結果是否誠實反映了我當下的能力?
3. 我從這次經驗中學到了什麼?
只要這三個答案都是肯定的,無論外界評價如何,你都可以坦然接受。
評價只是他人的主觀看法,不能定義你的價值。
■ 突破三:擁抱平凡的勇氣
這或許是本書最反直覺卻也最重要的觀點:平凡不等於失敗。
岸見一郎寫道:「接受平凡,就是心理安定與幸福的開始。」
當你不再強迫自己「必須很特別」,反而會發現:
.可以更專注在工作本身,而非外在表現
.與人相處更自在,不需要時時證明自己
.能夠真心欣賞他人的優點,而不覺得受到威脅
.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變得清晰可見:家人陪伴的溫暖、完成工作的踏實、獨處時的自在
擁抱平凡不等於放棄努力,反而能帶來一種穩定的內在力量。
真正的自在感,讓你能在沒有掌聲時依然堅持,在遭遇批評時不輕易動搖。
《自在感的練習》透過阿德勒心理學的深刻洞察,直指現代人焦慮的根源,帶你看見問題的本質而非表面安慰。
全書七大章節循序引導:
1. 從童年的比較與家庭期待,理解焦慮的起點
2. 認識建立在他人評價上的脆弱優越感
3. 重新定義平凡的真正意義
4. 學習克服劣等感與比較心態
5. 在工作中建立不被成敗定義的自信
6. 從真實的自己出發,承認不完美
7. 最終活出不需迎合他人的人生
岸見一郎以多年研究與人生體驗,用貼近人心的筆觸,陪伴讀者走過這段「放下評價、找回自己」的旅程。
如果你也深陷評價焦慮,感到疲憊不堪,這本書會告訴你:
你不必成為特別的人,也能擁有值得驕傲的人生。
幸福不在遠方,而在能安心做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間。
當你不再以「是否特別」來衡量人生,才能真正投入平凡的日常,感受生命的踏實與美好。
真正的實力,不是在比較中勝出,而是在競爭裡依然能保持自在。
《自在感的練習》寫給所有在比較與焦慮中感到疲憊的人
讀完這本書,你會明白:停止無謂的競爭,把注意力拉回自己,你值得這樣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