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你是否也曾因為「怕學不會」或「怕出錯被笑」而放棄學習?在《自在感的練習》中,岸見一郎引用阿德勒心理學觀點提醒我們:人不是因為無能才停下腳步,而是因為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與自己的失敗感。學習從來不是一種炫耀的過程,而是面對無知、踏出第一步的勇氣。
如果認為有必要了解自己過去不知道的事,只需要學習即可。不足之處除了學習之外別無他法。
世上只有三件事情:「應該做的事」、「想做的事」、「可以做到的事」。三者之中實際能夠付諸行動的只有「可以做到的事」。
在開始新工作的時候,必須具備工作需要的相關知識。然而,有時候即使幾乎完全不具備相關知識,也不能說「因為不知道所以什麼事情也做不了」。這種時候更「應該」培養相關知識,雖然想這麼做,但當下能做的只有從「可以做到的事」開始。
假設有一個課題,以自己現在的能力完全無法完成。然而,即使現在不具備相關知識,也不能想著反正做不到就什麼都不做,而是應該從可以做到的事情慢慢開始做起。
只要學習,就可以擺脫最初無知的狀態。如果什麼都不做,無法培養實力。工作也是一樣。剛進公司的時候許多事情都不了解,只能慢慢學習。不要一開始就覺得做不到或是不如他人,於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慢慢從可以做到的事情開始,如此一來會發現實際上可以做到的事情比想像的多。
然而,一開始就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了而放棄的人,其實不是因為工作太困難而什麼都不做,而是因為認為自己做不到,所以在努力之前就踩了剎車。
只要努力,即使得不到一百分,但還是可以得到六十分,但有些人卻因為得不到一百分,乾脆一開始就不投入課題。借用阿德勒的說法,這樣的人只會選擇「全有或全無。」(《兒童的人格教育》)也就是說,如果無法得到自己希望的結果,那麼就什麼都不做。然而,只要學習就可以擺脫無知的狀態,這是一個單純的事實。
一開始學習某件事情的時候,因為什麼都不懂,當然不免犯錯。然而,這僅僅是不知道而已,不代表就比較差。
我曾經在大學教授希臘語,正如英文慣用語「It's Greek to me.(「對我來說是希臘語」代表完全不明白,摸不著頭緒的意思。)」所說,希臘語經常被認為是難解語言的代名詞。正因為難度很高,初學者剛開始當然會犯錯。然而,正如我之前所說,有一位學生在我點名他作答的時候選擇拒絕回答。
我上課的方式是請學生將練習題的希臘語翻譯成日語,如果有錯誤的地方,我再加以說明。但那位學生在輪到自己翻譯的時候卻默不作聲。當我問他為何不回答時,他說:「因為我不想答錯被認為是沒有能力的學生。」我必須答應他:「不會因為這題答錯,就認為你是沒有能力的學生。」下次再輪到他的時候,他終於不再害怕回答,實力也日益增長。曾經學習過外國語的人想必都有類似的經驗,那就是犯錯反而更容易記住。
對於這位學生而言,或許是第一次面對自己看不懂、不理解的課題。從他回答「不想被認為是沒有能力的學生」可以看出,他非常在意老師對自己的看法。雖然在學習過程中犯錯是理所當然的事,但當他看到同一堂課上的其他同學比自己優秀,輕輕鬆鬆(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就能回答,於是產生了自己不如人的想法。
此外,雖然老師不會偏心優秀的學生,但這一位學生就好像是弟妹出生之後的長子一般,認為老師只會注意比自己優秀的人,這讓過去比任何人都優秀的他有一種跌落寶座的感覺。
即使渴望比其他學生優秀,同時獲得老師的認可,但有些人一旦感覺無法贏過其他學生,或是無法回應老師的期待,就會放棄學習。然而事實上,只有培養實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在課堂上與其他學生一起學習,難免會與其他人比較。然而,有些人學得快,有些人學得慢,僅此而已,不代表誰比較優秀。
正如上述的學生,人之所以站在課題前面卻停下腳步,是因為害怕面對無知的自己。然而,學習就是真實面對「無知的自己」並成長的過程。不要害怕失敗,勇敢踏出第一步是拓展可能性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