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在職場上,我們是否太過在意「被看見」?許多人努力工作,不是因為熱愛或追求成就,而是想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但根據《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與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真正的職場勇氣,來自於擺脫競爭思維,將焦點放回工作本身。
以組織整體來看,如果所有人都只做同樣的事、抱持同樣的想法,甚至不被允許思考與其他人不同的事,這樣的組織無法成長。因為無法發展出具有獨創性的工作。
雖然上司有指導後進的責任,但後進不能只是把上司說的話照單全收。即使上司非常優秀,也不代表他說的話永遠正確。正因如此,下屬必須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必要的話也必須提問並表達意見。即使是長久以來的慣例,有時也必須因應時代和社會的變化做出調整。雖然提案不一定會被採納,但如果沒有人表達自己的意見,那麼組織就不會改變。
如果有人認為職場氛圍讓人無法表達意見,那不過是將自己不表達意見的理由歸咎於職場氛圍罷了。首先,重點不在於這是「誰」說的話,而是說了「什麼」,必須專注於內容本身,學習判斷內容是否合理。
只要有一個人開始做不一樣的事,職場的氛圍就會改變。因此,只需專注於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不需要擔心別人的看法。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這個人,只要想著大家針對的是發言內容,那麼就沒有必要害怕。
如果是發言會受到批評的職場,久而久之就沒有人敢發言。相反地,如果大家能夠針對發言內容一起討論,而不是隨意做出批評,那麼才會有更多的意見交流。
在聆聽他人發言的時候也僅需專注於「發言內容」,如果不同意,只需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即可。若專注於「發言的人」,反而不容易表達反對意見。
具體而言,當你想要反駁上司的觀點時,為了確保讓對方明白你不是在反駁上司這個「人」,而是反駁上司的「言論」,你可以這麼做——
首先清楚表明你贊成或是反對上司的發言,並且仔細說明理由。如果想要鼓勵其他人發言,你可以表示:「我基於以上的理由反對(或贊成),不知道大家的想法如何?」重點在於不要直接針對一開始發言的人,而是把問題拋給大家,詢問所有人的意見。
接下來要注意,發言的時候不要抱持「自己很優秀」、「希望大家認可自己很特別」的心態。這會讓焦點變成發言的人、而非內容。思考的重點不是別人怎麼看待自己,而是比自己所屬組織更大的共同體。即使自己所屬的組織獲利,但如果因此導致地區、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受害,那麼無論別人怎麼看待自己,都應該要勇於提出質疑。
即使有異議也保持沉默,有話該說卻不說,那麼組織將會成為封閉的共同體。要做到「不和大家一樣」,並不需要刻意讓自己變得特別,真正重要的是,能夠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無論是想和別人一樣的人,還是想變得特別的人,歸根究柢,關心的都只是「自己」。他們在意的,始終是「別人會怎麼看我」。但如果一個人不再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敢於說出該說的話,那麼他關注的就不再是評價本身,而是「他人」這個對象本身。
開口說出該說的話,也許不會讓人留下好印象。然而,即使如此,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糾正錯誤,本身就可能對他人產生正面的幫助。
那些總是想讓自己「變得特別」的人,往往會認為必須被他人認可才行;但事實上,即便不去刻意追求特別,只要做出優秀的工作,也自然會被看見與肯定。當然,有時候也可能因為想法過於超前而一時得不到理解與認同,不過若是以「想變得特別」或「想獲得別人認可」為目標而完成的工作,往往都不會成為真正出色的成果。
「不想跟其他人一樣」、「想要比別人優秀」,有這種想法的人自幼就一直在與他人競爭,對他們而言,競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甚至可能無法想像不競爭的生活。他們認為既然競爭就要贏,因此總是處於緊繃的狀態。
可以理解不想跟大家一樣的心情,如前所述,有時也確實不能和所有人都一模一樣。然而,與眾不同不等於就是特別。
不需要為了與眾不同而刻意強調與他人的不同之處或特別之處。當然,工作上必須具備能力,公司也會錄用有能力的人,但顯眼的人不一定就是有能力的人。
阿德勒曾說:「人唯有在相信自己有價值時,才會產生勇氣。」(Adler Speaks)工作也是如此,只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就能鼓起勇氣投入工作。
為了增進自己的能力,必須學習與工作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真正具備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事,而不是透過強調與他人不同之處或特別之處,希望讓別人認為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這麼做毫無意義。
我過去曾經在旅行社演講。當天剛好是該公司舉辦面試的日子。許多年輕人會議室門口等待面試。其中有一個人穿著亞洲民族服裝,其他人都穿著正式套裝,因此這個人的打扮特別顯眼。
我至今仍記得,當時公司裡有人看到那個人後說:「像那樣的人絕對不可能被錄用。」那時的我以為,公司需要的不是那些總想著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人,而是那些能毫不質疑就把交辦的事完成的人。可後來我才明白,那句話的真正含義並非如此,而是看穿了那些刻意強調「自己與眾不同」之人的脆弱,以及這種炫耀其實毫無意義。
面試的時候,想必很少有人會刻意做出奇特的舉動。但即使這麼做了,也無助於面試官判斷這個人是否具備工作能力。儘管不是在面試的場合,但如果有人認為在工作上必須刻意突顯自己很特別,這樣的心態其實與那個穿著特殊服裝參加面試的人沒有不同。工作的確必須要有好的表現,但只要努力做出成果即可,不需要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而努力。
這裡所說的「成果」,並不僅僅是那些能以數字明確呈現的成果。如果一家公司只重視數字化的成果,而對那些無法用數字衡量的價值不屑一顧,那麼即便你無法滿足它對「可量化績效」的要求,也不代表你就沒有能力。事實上,你或許早已創造了那些無法用數字表現的成果,只是它們尚未被正確評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