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你是否曾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而不斷壓抑自己、勉強努力?從小到大,許多人都在追求外界的肯定,無論是父母的稱讚、老師的肯定,還是上司的認可。然而,當我們過度在意他人評價,甚至將「是否被認可」當作衡量自我價值的唯一標準時,不但容易陷入焦慮與內耗,更會迷失自己。
人不是長大成人之後才開始渴望受到他人的認可。小時候因為成績優異而受到父母稱讚的孩子,會為了符合父母的期待而努力讀書。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透過讀書獲得父母的注意,這就是一種期待被認可的表現。長大之後,如果身邊的人繼續稱讚他是個優秀的人,就有可能誤以為自己很特別。
如果說期待被認可是理所當然的事,那也不盡然。無論是「會讀書的孩子看到父母因為自己取得好成績而開心的樣子,於是加倍努力」,或是「因為沒有受到父母的注意所以變得不願意讀書」,這些都不是讀書原本應有的樣子。要不要讀書是由自己決定,用「有沒有被認可」來決定是否要讀書,這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
工作也是如此。
之前提到,過度緊繃的孩子會認為,如果不勉強自己過度努力,就無法獲得大人的認可。阿德勒針對為了討老師歡心而過度努力的少女,說了下面這一段話:「當孩子感覺被某個人吸引,或是想要跟某個人建立友好關係時,正是這種時候,就會傾向引人注目,希望在那個人的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
阿德勒認為,這種傾向並不違反人性。然而我卻不這麼認為。
如果孩子想要被青睞、被喜歡,就會努力留下好孩子的印象。讀書方面也相同,的確有些孩子會為了讓父母或老師留下好印象而努力取得好成績,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會這麼做。「她因為沒有信心能否留下最好的印象,所以拚了命努力。」(同前引書)
沒有信心留下好印象。讀書也相同,沒有信心可以一直取得好的成績,當無法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會害怕父母或老師覺得自己不夠好。因此拚了命努力,活得緊繃焦慮。
父母總是會嘮叨不讀書的孩子,督促他們用功,對於會讀書的孩子反而沒有那麼注意。因此,渴望受到父母注意和認可的優秀孩子,就會更加努力得到高分。然而,人不可能一直取得令父母滿意的成績。
即使可以一直取得好成績,但如果讀書的動機是因為希望受到父母認可,那麼,「符合父母的期待」也會成為他們的壓力。
這樣的人在進入社會之後就會認為,如果無法取得好的成果就得不到上司和身邊其他人的認同,導致工作壓力倍增。他們不是沒有工作能力,而是讓「符合他人期待」成為了自己沉重的壓力。
如果總想著必須讓其他人認可自己很特別,就會變成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而工作。即使有時工作成果不如預期,但只要不在意別人怎麼想,就可以自己決定應該如何改進,為下一次有好的成果而努力。
只要將專注力放在完成工作上,就不會想著要讓自己變得特別或受到他人認可。只要不在意他人的評價,專心投入自己的工作,結果自然會得到好評和認可。
有些人認為,自己的工作價值和工作能力都必須受到他人的認可,他們之所以會這麼想,背後有其原因。
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時,就會產生面對工作的勇氣。然而,如前所述,有些人會因為害怕看到結果,因此避免積極投入工作。不積極投入工作的人會對自己說:「我只要再努力一點就會有好結果」,即使這樣的想法可以安慰自己,但也無法獲得好的評價。
另一方面,有些人會努力做出結果。這樣的人在投入工作的時候,需要確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人。雖然有時不見得一開始就能得到理想的結果,但也沒有必要依賴他人的認可來確信自己的能力。然而,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把握的人,往往會透過得到他人的認可來感覺自己是有能力的人。
事實上,完全沒有必要刻意讓他人覺得自己很有能力。阿德勒曾說:「當感覺自己必須證明什麼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出現過度的行為。」(《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這其實是本末倒置。只要拿出好的結果就會受到認可,沒有任何成績卻想要獲得認可,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他人有時未必能夠正確評價工作的價值。不僅是自己的工作和作品,有些人還會在意別人如何評價自己這個人。然而,即使有人說:「你真是個討厭的人」,那也不過是那個人的評價,自己的價值不會因此而降低。
相反地,聽到有人稱讚:「你真是個很棒的人」,或許會覺得心花怒放,但這也僅是這個人對自己的評價,也不會因為他的評價,就提升了自己的價值。只要有價值就會受到評價,但價值並非由評價決定。如前所述,作品的價值不一定會獲得正確的評價。如果多數人做出同樣的評價,會讓評價看起來好像很正確,但即使幾乎沒有人給予正面的評價,也不代表作品就沒有價值。
工作或許不像藝術作品這般,評價有可能因人而異,產生極大分歧。然而,即使評價是顯示工作價值的指標之一,但也不是全部。如果評價僅將焦點放在可以量化的部分,那麼評價就有可能不完全正確。尤其是領先時代、具有獨創性的工作,現在的社會有可能無法做出正確的評價。
當然,沒有受到任何人的認可,也不代表自己的工作就具有價值,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想著如何才能讓所有人認可,那麼就會變得為了得到認可而迎合。如果以這樣的態度面對工作,那麼就會像從不提出任何反對意見的「好好先生(Yes Man)」,終究會失去人們的信任。
擅長考試的人會推測出題者的意圖,並寫下出題者希望看到的答案。如果工作上也這麼做,或許會得到好的評價,但永遠無法做出具有獨創性的工作。有時即使沒有受到正確的評價,但我們必須知道工作的評價與工作的價值未必一致。因此,擁有不受他人評價影響的勇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