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家人無須在意父母忘記一切,和之前一樣以平常心對待就好。就算父母離開人世,家人對父母的思念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父母和之前一樣,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圖片來源:pexels
我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幾天,主治醫師告訴我,他也替他父親做過手術。我曾聽說醫生不會幫親人動手術,所以很驚訝,問他:「令尊動手術時幾歲呢?」
「八十歲。」
我請教醫師,他為父親動手術時的心情。
「我覺得很輕鬆,因為只要擔心自己的父親就好。但是幫你動手術時,我要擔心的不只你一個人,我腦中會浮現你太太、你兒子與女兒的臉,有時候甚至還會浮現病人兄弟和父母的臉。相較之下,幫自己父母開刀輕鬆多了。」
這段話讓我知道,動過幾千次手術的醫師,原來並沒有把我當作「單純的身體」,之前都誤會了,不由得感到羞愧。
手術時不但得施打會讓人停止呼吸的全身麻醉和肌肉鬆弛劑,讓病人近乎假死狀態,因為我做的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還必須使用體外心肺循環機器,讓心臟停止跳動。
麻醉是為了讓病人動手術時身體無法動彈,否則無法變成「單純的身體」。
聽說就算打了全身麻醉,切開肋骨時的劇烈疼痛,還是可能會讓麻醉劑失效。雖然接受的是這麼大規模的手術,醫生動刀時依舊視我為人際關係中的一份子。
醫生的父親在接受手術後,享受悠然自得的退休生活,十三年之後才過世,讓我忍不住思考,自己在八十歲時,還會想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嗎?
動手術之前,我有機會和其他外科醫生聊了很久,曾經對某位醫生說:「如果我已經七十歲,也許就不會動手術了。」
醫生馬上以強烈的語氣反問我:「為什麼?」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那位醫生告訴我,不動手術也是選項之一,讓我很驚訝。但是我已經決定第二天就要動手術,所以我才說,明天我一定會接受手術,但是如果我已經七十歲,可能就不會了。
我動手術時才五十一歲,說七十歲就不想動手術,是因為我認為人生是一條直線,有起點和終點,七十歲時所剩的人生已經不多,我似乎能想像自己不動手術也能度過餘生的模樣。
為八十歲老父動手術的醫生,和他父親本人,大概都沒想過我所想的事。如果把人生視為當下可以完成的動作,那麼無論幾歲都可以享受人生,無論幾歲都應該接受手術治療。在這種思維當中,沒有所謂的「餘生」。
人生不需要因為所剩時間不多而改變生活方式,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快死了,所以就開始自暴自棄。
然而,就算不到散盡家財、享受奢華的地步,刻意做之前不會做的事情,也很奇怪吧?
我從醫生的話中學到一個教訓——所有人都是人際關係中的一份子。
眼前的父母可能忘記剛剛做過的事情,無法理解自己目前的處境,甚至連家人都不認得。即使如此,也不會改變父母身為人的價值。
家人無須在意父母忘記一切,和之前一樣以平常心對待就好。就算父母離開人世,家人對父母的思念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父母和之前一樣,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書籍資訊】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出版日期:201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