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目前台灣65歲(聯合國定義的老人)以上有3百多萬人,而75歲以上有130萬人,也就是有130萬人已進入人生的第四個25年。
日本老友長谷川敏彥教授,曾任東大教授及主持厚生省衛生政策研究,多年前曾倡議人生有三階段,大致以25歲為一階段分水嶺,亦出生至25歲左右,為成長及學習;25至50歲為工作及養育下一代;50歲左右逐漸退出職場,退休後平均可再活25年。而且第三階段常從急診室、加護病房、復健、長照,再入急診室,多次循環。當時長谷川教授即提醒,社會如何因應老病照護,是個重大的挑戰。
三個階段 難反映社會
然而依目前趨勢,人生三階段已未能具體反映當前社會演變了。即以台灣而言,目前台灣65歲(聯合國定義的老人)以上有3百多萬人,而75歲以上有130萬人,也就是有130萬人已進入人生的第四個25年。另外,90歲以上尚有10萬8千人,百歲以上人瑞也有3千6百人。更驚人的是,根據估計,目前65歲的人,35年後,2050年,將有7萬6千人活超過百歲。
人越活越長,生活品質卻可能越來越差,家中人際關係也變得複雜、多樣化,有調適上的困難。青壯年都在外為生活打拚,只剩老人照顧老老人,五、六十歲照顧七、八十歲,或許不少尚有能力,七、八十歲照顧九十、一百歲,就非常辛苦。
更不幸的是,老人易體衰多病,也難免發生老老人父母,反而必須照顧老人兒女,甚至白髮人送黑髮人(其實都是白髮了)的情況,例如家母就送走了我的兩個兄弟。
調整心態 防人倫悲劇
近年來,因為缺乏長期照護及社會支持,照顧者不堪體力、心理雙重壓力,殺害或遺棄被照顧的親人後再自殺,或者一時情緒失控,虐待被照顧親人的新聞事件,層出不窮。7月9日又發生孫女殺害阿嬤再跳樓自殺的雙屍命案。社會大眾對這樣的加害人,多半沒有指責,而是能夠理解並給予深深的同情,但重要的是,如何能夠預防下一次的悲劇再發生?
健康不僅是生理的,更是心理及社會的。面對長期失能、失智的父母、家人,耗費的金錢、時間、體力是一回事,尚且可以尋求他人、外界的資源協助。
高齡日本 台灣的借鏡
然而照顧者心中對於親情、責任與社會期待的種種糾葛,多樣且複雜,例如對於失智不能認出子女的父母,子女如何說服自己體認父母存在的價值?眼看著父母日益衰弱退化,和以往的形象大不相同,子女如何接受他們最真實的樣子?這些都唯有靠自己調適及化解。
老年人生理上恢復成年輕人,這是不可能的,心理及社會上的調適,則是可以努力的方向。台灣高齡化速度太快,對於老人照顧老老人,甚至老老人照顧老人的社會互動及心理調適的探討,還來不及跟上,少之又少。日本已是超高齡社會,且又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因此這方面的論述比我們多且深入。知名作家岸見一郎《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一書中,提供了許多照護父母時紓解心中壓力的方法,甚值得我們參考。
原文刊登於UDN元氣網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zeevveez,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