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原來照顧失智長輩,不一定要用懷舊老照片勉強他們想起過去,而是要懂得去看、要能看見他們仍有的能力……
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依瑩
照顧失智症長輩,就像在一場五里霧中,真實、虛幻不斷的穿插變換。若隨之波動,想在迷霧般的夢境中,爭個是非對錯、談個明白,往往心神耗竭,甚而大聲吶喊;想尋求夢的出口,夢境之霧卻濃得化不開,不知身在何處。照顧失智者,就像身在這永無止境的夢中,不知何處是終點。
這本《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的作者,必定是對失智的父親有著極大的同理心,才能有此深刻的體會。作者在書中描述他患了失智症的父親,如同活在漫天大霧中,雖然有時大霧也會突然散去,恢復成原本的模樣,有著短暫的清明,但常態依然是不時會忘記吃過飯了,忘了陪伴自己一輩子的老婆。
「尊敬,就是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這是作者在照顧過程的重要體會之一,令人恍然大悟,原來照顧失智長輩,不一定要用懷舊老照片勉強他們想起過去,但可以持續「當下、眼前」做得到的事,不要放棄,要懂得去看、要能看見他們仍有的能力,例如雖然說錯了院子裡的扶桑花開的時間,但要開心他仍有「昨天」的概念。
寫這篇序文時,我人正在荷蘭。五點多的清晨,窗外是七分的濃霧,彷彿進到作者描述的夢境般,有些不真實。身在遙遠的歐洲異鄉閱讀此書,體會著日本作者的照顧心情,曾照顧過的台灣失智長輩的身影,也不斷在作者筆下的情境中穿梭,這是一場跨國的失智交錯體會。作者提到,照顧年邁的父母,要用認真的態度,不要用沉重的心情,給了我全新的啟示,重新看待老者照護。
天漸漸亮了,六月的荷蘭,天氣極為舒爽,旅程到今天已告一個段落,收拾行囊,晚上就要帶著在荷蘭學到的珍貴經驗搭機返台,回到更真實的家鄉。全球的高齡化趨勢,各國無不嚴陣以待,但我想,能貼近、同理失智與失能長者的心,才是全球最實用、通用的真理!
摘自《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推薦序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Serena,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