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有一些事,政府沒有做對,我們可以彌補;也有一些事,即使政府改對了,父母與學生沒有配合,成效也有限......
我們曾經相信這條教育跑道規劃得很完善,只要我們全力跑,就會把我們帶向最適合的地方,只要我們全力跑,就會把我們帶向最適合的地方……但是,我們相信的,現在仍然是對的嗎?
面對教育,學生們要開始對自己負起責任,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和大家一樣的選擇。你得更進一步瞭解這個世界,瞭解自己,瞭解每一種學習領域。但可悲的是,這些學生迫切需要的「瞭解」,並不是學校教育的重點。
十五到二十歲這段期間,所要做出的幾個重大決定,將對自己一生帶來關鍵的影響,但這個階段的學校教育並未將「瞭解世界、瞭解自己」設定為重要的教學目標。
學習早就不只是上課與讀書而已,學習的地方更不該限於學校教室,該學的本來就不只是印在課本上的知識。學力不能證明我們的學力,教育不是高分和拚升學。這些誤解所造成的後患,已經不只是小小的煩惱。粗糙的判斷和選擇,讓許多學生茫然、挫折、厭學。學習內容與社會需求的脫節,造成失業、低薪,以及低競爭力。這些現象,今日豈不明顯?
有一些事,政府沒有做對,我們可以彌補;也有一些事,即使政府改對了,父母與學生沒有配合,成效也有限。
我認為,學生、老師、父母,如果正在思考學習的方針,也許更需要看向社會與世界的廣角鏡。未來選擇進入什麼學校或科系,重點不在是它是否明星,更重要的是它是否適合自己,它是否有良好的經營規劃。未來,決定自己是否能發揮長才的,不是學歷上打印的字,而是多元經營和磨練的能力。
數位編輯整理:陳宣妙,陳子揚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