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當人戴上「父母」的面具時,便會擺出父母的姿態和子女相處,反之,子女也是這樣。
我們總是戴著面具生活,英文「person」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當人戴上「父母」的面具時,便會擺出父母的姿態和子女相處,反之,子女也是這樣。
只要戴著特定的面具,便無法轉換成其他身份或關係。醫護人員穿上白袍可以明確彰顯身份,但也因此無法站在朋友或是其他角色的立場,與病患相處。
家人之間也是一樣的道理。當父母戴上父母的面具時,子女也無法拿下子女的面具。原本高高興興聊著天的子女,只要一聽到父母說教,就會覺得自己還是閉上嘴巴比較好,因為父母總是不肯聽到最後,便插嘴批評,所以子女當然會認為,父母絕對不會好好聽自己傾訴。但如果把子女當作朋友,便不會覺得自己一定要說教。
和父母相處時也是一樣。如果不戴上子女的面具,就能站在普通人的立場聽父母說話,就算父母說錯,也不會認為一定要糾正。用不一樣的角度,說不定還會覺得父母說話很有趣。
父親虔誠信教時,如果我只用一句「宗教就是迷信」草草帶過,溝通便會畫下句號。其實,即使後來父親的病情持續惡化,連說話都失去條理,我還是可以理解或是努力去理解。意見相左時,只要表達我理解,但是不贊成的立場就好。 如果父親還是選擇無視我的意見,我甚至可以改站在朋友的立場協助父親。
如果無法摘下面具,至少可以換上朋友的面具。親子相處時,父母或子女其中一方,最好是雙方,都能戴上朋友的面具,說話方式也會因而改變。
如果眼前的人是我重要的朋友,我就會知道該如何對話與聆聽。我不會干涉對方的決定,也不會冷漠地拋下對方說:「這不關我的事,是你自己的功課。」
數位編輯整理:李依蒔,陳子揚
Photo:zbanoootah_qt,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