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雖然理論模型並不完美,人類造成氣候變遷,確實有可信、有力的跨學科科學證據,而且絕大多數科學家接受這些證據。

人類的活動對環境的衝擊,是限制未來經濟成長的最後一個因素。地球已進入「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個新地質年代,期間人類的活動會顯著改變地球的生態系統。人類世的關鍵特徵是人為的全球暖化和因此產生的氣候變遷,而這是因為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臭氧層遭到破壞、砍伐森林和畜牧業發達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2014年,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估計,地球平均氣溫將在21 世紀上升攝氏1.5–4.8度,具體升幅取決於對碳排放量的假設,目前的氣溫走勢已超出IPCC 的預測。
全球暖化的科學證據,是基於數種指標。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增加了,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400ppm(百萬分之一),遠高於過去80萬年的170–300ppm。二氧化碳濃度在過去200年間上升了100ppm,增幅主要出現在近50年間。之前6,000年間,二氧化碳濃度才增加約90ppm。在二氧化碳濃度近兩百年大增期間,人類因為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了1.3兆噸二氧化碳到大氣中。
關鍵的溫度指標都上升了,包括陸地氣溫、海面溫度、海洋氣溫、海洋熱含量、對流層溫度(大氣層最接近地面的一層,天氣現象在這一層發生),以及濕度。過去三個十年平均而言是1850年以來最熱的,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的資料顯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5年,有14 年是在21世紀。
海平面和海水酸度也已經上升,這改變了海洋生態系統,可能進一步損害本已減少的魚類資源,而魚是人類的一種重要食物。海平面在過去一百年間,平均上升了約20厘米。北極海冰、冰川、北半球春季積雪量均減少了,平流層溫度也下降了。北極海冰於2002年、2005年、2007年和2012年創出歷史新低。2007年北極海冰比1979–2000年的平均值少39%,從太平洋跨越北極進入大西洋的西北航道史上首次可以通航。夏季北極海冰可能將於21世紀某個時候完全消失。
否定氣候變遷論的人質疑全球暖化的證據,努力遊說當局不要採取措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他們表示,暖化的證據不明確,電腦模型有缺陷,相關預測與實際情況不符,以及人類沒有足夠的長期資料可以支持確定的結論。他們指出,地球氣溫以前曾經更高,當前這波暖化不過是長期循環的一部分,而且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是發生在氣溫上升之後,而非之前。他們認為,人類應優先促進經濟成長,而非處理氣候變遷問題。
反全球暖化論背後的金主,是一些出於意識形態而反對暖化論的人,以及一些將因為政府限制碳排放量而受打擊的產業。反暖化論令人想起菸草業曾經致力質疑吸菸損害健康的科學證據。
雖然理論模型並不完美,人類造成氣候變遷,確實有可信、有力的跨學科科學證據,而且絕大多數科學家接受這些證據。不確定的主要事項是氣溫的上升幅度、事情發生的時間尺度,以及事件的確切順序。海洋學家羅傑•雷維爾(Roger Revelle)和漢斯•史威斯(Hans Suess)在1957年的一篇論文中表示:「目前人類正在做一場大規模的地球物理實驗,而且是那種空前絕後的實驗。以前不可能做到,以後也無法再做。」
摘自《停滯的年代》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TEIA,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