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現在,你可以不必再找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你可以成為身兼數職的自由人,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身分」的崛起。
編按:現在,你可以不必再找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你可以成為身兼數職的自由人,你也可以創業成為自己的老闆,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身分」的崛起。
在計畫經濟時代,通常認為工作職位和職業身分基本是一體,工作職位幾乎等同於職業生涯的全部;在市場經濟時代,有了就業職位的說法,職位不再是一個螺絲釘,鎖在哪裡就綁在哪裡,身分開始和職位脫離,往往成為職位的補充;而在共享經濟時代,就業職位乾脆讓路,讓職業身分上位。
如果能夠通過網際網路,隨時隨地把自己的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經驗轉換成實際收益,又何須把自己約束在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協議裡呢?傳統的就業理論看來,沒有雇用協議,就等同於失業。
但是現今,一個失業的你,卻擁有了無數新的身分,增加收入的同時,實現了自身價值,也為社會創造財富。借助共享經濟的東風,固定的工作職位消失了,臨時的工作身分崛起。個人閒置資源的分享,對傳統的就業模式產生重大的衝擊。
在中國,伴隨著共享經濟的普及,大量的臨時性工作需求實現了供需媒合,透過眾包、威客等等平台活躍在網路上。私人廚師、私人教師、私人醫生、私人助理、私人顧問和私人物流等,快速吸引人們來到這個新世界開疆拓土。
【書籍資訊】
摘自《共享經濟》
數位編輯整理:廖佩汝
Photo:pixababy,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