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現在,你可以不必再找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你可以成為身兼數職的自由人,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身分」的崛起。
編按:現在,你可以不必再找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你可以成為身兼數職的自由人,你也可以創業成為自己的老闆,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身分」的崛起。
在計畫經濟時代,通常認為工作職位和職業身分基本是一體,工作職位幾乎等同於職業生涯的全部;在市場經濟時代,有了就業職位的說法,職位不再是一個螺絲釘,鎖在哪裡就綁在哪裡,身分開始和職位脫離,往往成為職位的補充;而在共享經濟時代,就業職位乾脆讓路,讓職業身分上位。
如果能夠通過網際網路,隨時隨地把自己的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經驗轉換成實際收益,又何須把自己約束在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協議裡呢?傳統的就業理論看來,沒有雇用協議,就等同於失業。
但是現今,一個失業的你,卻擁有了無數新的身分,增加收入的同時,實現了自身價值,也為社會創造財富。借助共享經濟的東風,固定的工作職位消失了,臨時的工作身分崛起。個人閒置資源的分享,對傳統的就業模式產生重大的衝擊。
在中國,伴隨著共享經濟的普及,大量的臨時性工作需求實現了供需媒合,透過眾包、威客等等平台活躍在網路上。私人廚師、私人教師、私人醫生、私人助理、私人顧問和私人物流等,快速吸引人們來到這個新世界開疆拓土。
【書籍資訊】
摘自《共享經濟》
數位編輯整理:廖佩汝
Photo:pixababy,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