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共享經濟是一種透過大規模活用經濟剩餘而激發經濟效益的現象,目的是致力於解決經濟剩餘的問題。
共享經濟是一種透過大規模活用經濟剩餘而激發經濟效益的現象,目的是致力於解決經濟剩餘的問題。所謂經濟剩餘,是規模生產與過度消費的產物。在農業社會時期,社會生產不足,人們透過奴役牲畜加強生產,但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進入工業社會後,人們開始駕馭機器,在各種機器的協助下,生產力大幅提升,需求卻經常不足,很多領域都因為過度開發而產生過剩現象。例如,中國在1980 年代初期,一般家庭原本沒有電視機,連買一台都要排隊;後來當家裡有了兩台或三台電視機的時候,你還有繼續購買的理由嗎?
但廠商依然大量生產電視機,就很容易會積壓庫存。有些廠商或許會說自己沒有庫存,但事實是,有一大部分產品沒有送到終端使用者手裡,而是積壓在各種通路商的倉庫裡。規模生產發達後,大家口袋裡的錢跟著多了起來,購物不再因需要而產生,而是成為一種習慣。想買就買,於是許多商品在生命週期尚未結束的時候,就被拋入路邊的垃圾箱,這是一種消費剩餘。
因此,經濟剩餘在企業層面的表現為閒置庫存與閒置產能,在個人層面的表現為閒置資金、閒置物品與閒置時間。簡單來說,就是閒錢、閒物、閒工夫。在過去,經濟剩餘就像玻璃碎片,零散存在於社會各個領域,整合成本極高,卻很難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想分享,也只能小規模、小區域的進行。但現在,共享經濟透過互聯網技術,把大量碎片整合到專業平台,在整個社會進行大規模供需配對,產生了新的經濟效益、形成了新的鏡面。由玻璃碎片變成鏡面,共享經濟化解了經濟剩餘的問題,堪稱鏡面效應。對此,可以總括為四句話:
凡有人在,皆有剩餘;凡有剩餘,皆可分享;
凡有分享,皆可實現;凡有實現,皆是雙贏。
第一句:人就是經濟剩餘的源頭。個人有、企業有、政府有、城市有,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經濟剩餘的存在。第二句:共享經濟的產生,源自於經濟剩餘。所謂經濟剩餘,如前所述,在個人表現為閒置資金、物品和時間,在企業表現為閒置庫存和產能。只要有經濟剩餘存在,就會有分享行為產生。第三句:經濟剩餘分享,不等於共享經濟。要讓分享這種零碎行為變成共享經濟,就必須大規模化運行。網路平台支撐了共享經濟的發展,要連結所有人,就必須依靠網路;而經濟剩餘的連結,也必須依賴發達的網路平台。在網上,能想像出來的內容幾乎都可以實現。當然,這種分享應該撇開仲介。第四句:共享經濟必須產生收益。人們參與共享經濟的根本目的,在於節約成本,參與雙方都會受益:需方降低成本,供方增加收入。反過來說,如果某個共享經濟的平台帶來的不是供需雙贏,那就值得懷疑。
【書籍資訊】
摘自《共享經濟》
數位編輯整理:廖佩汝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