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調整」不是從孩子開始,而是給予環境安排的大人。
文/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起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真得有點驚訝,因為坊間很少有書籍討論外在環境刺激對於孩子的生理與情緒上影響,尤其這些過多的刺激會引發出孩子的「壓力」。由於現在的生活環境中充斥著吵雜、擁擠、競爭、許多過量的刺激,讓孩子容易因為過度壓力而失控,但是這些失控的孩子並非真的是壞孩子,只是大腦在「調節」感覺刺激的能力不佳,而更需要爸媽與老師的外在協助,而不僅僅是處罰就可以解決問題。
我們常常將「感覺」與「感受」混為一談 ,「感覺」是一種客觀的刺激量,「感受」是個人主觀的喜好。就像是同樣一湯匙的辣椒醬,擁有同樣的辣度,但是每一個人吃下去的「感受」卻不同,有得覺得太辣,但有些人卻覺得沒什麼。在臨床上,經常碰到「感覺過度敏感」的孩子,有些孩子是聽覺敏感,也有些是觸覺敏感,他們的「感受」與眾不同,而導致在群體生活中格格不入。
對於敏感的孩子而言,強烈的感覺刺激本身就是一種「壓力」。就像是當你在讀書時,窗外傳來工地施工的機器聲,咚咚作響的在腦海裡迴響,讓你一整個神經緊繃。當「感覺刺激量」超過大腦所能負荷時,大腦就呈現高度空轉的狀態,交感神經系統也變得更加亢奮,於是感覺器官也會變得更加敏感。突然間,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說話聲變得吵雜、燈光變得刺眼、味道變得厭惡,孩子開始看什麼都不順眼。
尋找其原因,並非孩子真的是「壞小孩」,而是他的大腦在「調節」機轉不成熟。我們常常喜歡和孩子說大道理,希望說服孩子的「大腦皮質」可以接受,在做事之前多想想,想辦法控制自己。卻忽略「感覺處理」的過程是在「間腦」,而不是「大腦」,所以你說的再多次、罵的再兇,事實上一點幫助也沒有,反而是增加更多的外在壓力,孩子當然也就會持續的失控了。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責備,那只會增加更大的壓力。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包容,那只會讓他和群體更格格不入。孩子需要的「接納」,需要有人先同理他的感受,讓他覺得被理解、被信任中,重新獲得安全感。就是由於我們的改變,打破孩子所處在的「壓力循環」後,孩子也才能漸漸的改變。
這本書中,引用許多神經生理的相關研究,透過了解大腦運作的過程,你就會發現孩子不是不配合,而是技巧不熟練。我們就像是駕駛訓練班的「教練」,要協助孩子的大腦學會如何駕馭自己。回想一下,當你第一次握住方向盤的情景,光是控制方向、踩油門、看後照鏡就忙著手忙腳亂的,如果這時旁邊坐一個緊張兮兮的教練,鐵定會讓你崩潰的。
「調整」不是從孩子開始,而是給予環境安排的大人。學習如何放慢我們的步調,減少不適當的壓力,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只有當你真正改變後,孩子也才會跟著改變,並從「外在調節」內化成為「自我調整」喔!
【書籍資訊】
摘自《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
數位編輯整理:林荷,朱玉瑩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