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孩子是透過經驗到同理心,而發展出同理心。每個人天生就有同理心,卻要在體驗過同理心之後,孩子的同理能力才能完全發展出來。
編按:
日前傳出「有家長表示小男生不願戴粉紅口罩上學」,對此,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等人,在四月十三日的記者會上,全體戴上粉紅色口罩;表示不管什麼顏色的口罩,能保護你的,都是最適合你的口罩!更有許多家長表示,在教育孩童方面,應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及包容心,了解顏色沒有性別之分,不該用顏色來區別彼此,每個人都能擇其所愛。
反社會與利社會
社會學家喜歡創造術語,「利社會」(prosocial)便是其中之一。專家會探討術語的意義,但身為家長的你可以活一輩子,都不需要講到這個名詞。
然而,做為「反社會」的反義詞,「利社會」代表了善解人意、慷慨大方、關懷體貼及大公無私等,種種生而為人的重要面相,也就是何謂具有良好品格的人。
我們希望品格能深植孩子心裡,因此看到孩子行為違背這些特質時,難免心生擔憂。很少家長會希望自己孩子長大後殘酷無情、剝削他人,或者只知道自私自利。
孩子廣泛的反社會行為,前景堪憂,尤其我們已看到一些極端例子,如青少年槍手及網路霸凌的悲劇結局。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更常遇到霸凌、自戀及操縱他人等殘酷行為,不勝其擾。這些雖不是肢體暴力,卻同樣缺乏良知,令人心寒。
即使只是孩子想法有欠考慮,或者太常發生這種情形,有時也會讓人憤怒與擔憂。對於欠缺品格及良知的恐懼,尤其會影響到我們如何看待孩子的發展。其他發展領域,都不像利社會領域那般定義寬鬆、卻又具有高度道德意涵。
大部分家長可以慢慢接受孩子在社交、情緒或學習上的障礙,但是一旦與品格有關,他們的反應都極為激動,衝擊更大。
然而,最近的神經科學研究指出,有「品格問題」的孩子,無論是麻木不仁、傷害他人的行為,或是說謊、欺騙或偷竊,多半都有不良的喚起調控模式,尤其是情緒失調。
衝動的後果、管理不佳的負面情緒、無法專心及社交理解能力的差距,都會出現在在利社會領域的中心舞台上。
同理心的全新觀點
利社會的發展,主要仰賴孩子的同理心經驗。即使你表現得有如野獸一般,你仍是被愛的,讓孩子明白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說是培養自我調整力的主要原則。
正如孩子透過成人的調整,而學會自我調整,孩子也是透過經驗到同理心,而發展出同理心。每個人天生就有同理心,卻要在體驗過同理心之後,孩子的同理能力才能完全發展出來。
蕾秋因為上課搗蛋,被送到校長辦公室,受到校長責罵後,整個人不知所措。當這種情形發生時,蕾秋由校長的反應中唯一學到的,就是恐懼。蕾秋不只失去了更有建設性的學習機會,也沒有感受到具有同理心的反應。唯有同理心能打動她的內心深處,培養她的自我覺察,並也察覺到他人需求。
當孩子難過時,與其一味同情,更好的做法,是以真正的同理心相待。這需要更深的理解,不能只用大腦,而要以身作則。成人必須挖掘自身經驗,揣摩孩子難過時是什麼感覺,然後嘗試理解孩子為什麼難過,又要如何幫助他。
孩子往往不清楚自己過分自我中心,更別提要他說出自己為何如此的原因了。這是大人的工作。我們必須不再只從孩子的內在來理解同理心,不再認為那是「品格」或「氣質」的關係。
真正的同理心是雙向交流的現象,必須成對而生。間腦包含了兩個人的經驗,必須調整彼此共有的情緒狀態。當孩子難過時,我們也會感到難過,而且需要仰賴我們的高階大腦,嘗試找出原因,並安撫他們。
【書籍資訊】
《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
出版日期:201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