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當我們觀察孩子時,長久以來對於意志力或自我控制的觀念誤解,扭曲了對孩子的了解。譬如,這樣的觀念讓我們以為,小孩無法抗拒棉花糖的誘惑,是因為天生意志力薄弱。

當我們觀察孩子時,長久以來對於意志力或自我控制的觀念誤解,扭曲了對孩子的了解。譬如,這樣的觀念讓我們以為,小孩無法抗拒棉花糖的誘惑,是因為天生意志力薄弱。
用懲罰與獎勵,來教孩子自我控制,根本是種誤解。
一百年前,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ohn Watson)主張,當你明智審慎的使用有科學根據的獎懲系統,你便能隨心所欲,形塑任何孩子的性格。此派觀點認為,要從哄嬰兒睡覺時回應他啼哭的方式做起。做法是,要安撫啼哭的嬰兒,你只獎勵想要他改變的行為;嬰兒必須學會自己控制沮喪;你要克制自己不輕易安撫寶寶,這才是教會寶寶更有效的做法。
順著同樣的思路下來,棉花糖研究指出,四歲小孩若意志力薄弱,是因為他的爸媽沒有教會他,如何約束或控制自己對於「立即滿足」的天生誘惑。關於兒童教養的種種理論,誤導人心,卻已廣泛流傳。一直要到這幾年,我們才逐漸理解這種觀點,對孩子造成了多大傷害。
長久以來,我們將孩子的心理、行為及社交問題,怪罪於缺乏「自我控制」。我們也看到了這類問題兒童的人數激增,但如今能更正確了解到,這些問題是跟「自我調整」有關。
孩子們有某些更根本的部分失去了平衡,只是一味強烈要求自我控制,無法根除問題。
孩子們需要的是,學習調整內在的壓力與能量平衡,才能每天處於最佳狀態,也才能對行為及健康做出有意義的改善。除非了解這一點,不然我們便是冒著風險,使幼兒已然狀況不佳的自我調整力,更添變數。
找出帶給孩子壓力的原因
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情緒、生理或心理壓力愈大,我們就愈難延宕滿足。這樣的結果告訴我們,孩子抗拒衝動的能力,首先是與喚起狀態有關。這顯然是壓力過大的結果,也是壓力過大對所保存能量的影響。
當你壓力過大或者身心俱疲時,還要保持思路清晰,請試想這有多難;相反的,當你感到沉著鎮定時,時間多麼輕易就過去了。由此來看,孩子的行為便是生理及情緒因素的表現,自我調整的作用,在此便與自我控制形成了明顯對比。
壓力源有各種不同的形式與強烈程度,包括環境的、生理的、認知的、情緒的及社交的壓力源。每一個壓力源,都會影響自我調整的過程。
讓孩子身處吵雜的教室裡,坐在狹窄的椅子上,身邊的同學令他分心,再加上需要專心面對的課業,對孩子來說,這是項艱巨的任務。沒好好吃頓營養的早餐、一整夜沒睡好,就出門上學,會使孩子倍感壓力,並消耗更多能量。
回想一下,最近一次孩子的情緒爆發或崩潰,即使是在自己家中。找找看帶給孩子壓力的原因,你一定找得到。
【書籍資訊】
摘自《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
數位編輯整理:廖珮汝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