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每一個孩子在壓力的當下,並非那麼容易可以清楚的說出,自己所面對的壓力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許多的父母以及老師也深感無力,當自己想要挺身協助孩子,但卻找不到施力點。

文/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我一直深信,孩子所表現出的每一種行為,都在傳遞著一種訊息。請試著了解每一個行為背後,它所要傳達的意義。如此的了解是需要我們大人心思非常敏感、細膩、耐心且具有動機和意願來看待、關注眼前這孩子。當我們了解了,就有機會走進孩子的內心,也多少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同時,讓大人有所調整,並給予孩子面對壓力的陪伴與協助。
我曾在臉書上,寫下這段話「我相信,老師接納了,同學們就友善了。關於特殊需求孩子,老師您真、的、很、重、要。」當然,如此的期許也適用在父母身上,及任何在大人眼中的「問題」孩子身上。診斷與標籤,並不是要讓我們把自己的責任,遠遠拋棄。心想,反正一切都歸咎給孩子,一切都歸因到我們無法解決的藉口,而讓自己免於面對與承擔的壓力。
我常說:要真正了解一個人、一個孩子,其實是看他在面對壓力時,所呈現出來的反應以及適當性,那時最為準確。在舒適圈裡的表現,其實仍然是一種假象。唯有壓力落在當事人的身上,自己當下如何去承受,如何進行自我調整與因應,這對當事人來說是一項非常關鍵與重要的能力。
欣喜的是,《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這本書,談的正是如此關鍵與重要的能力—自我調整力。
每一個孩子面對壓力所呈現出來的反應不盡相同。有些孩子喃喃自語,有些則不斷地冒手汗,有些出現不自主的擠眉弄眼、聳肩或發出怪聲的動作。有些孩子因此選擇緘默,有些則不斷擺動身體或轉圈圈,有些則出現抱怨身體等現象。
然而,每一個孩子在壓力的當下,並非那麼容易可以清楚的說出,自己所面對的壓力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許多的父母以及老師也深感無力,當自己想要挺身協助孩子,但卻找不到施力點。
就以孩子因壓力所產生的焦慮,而出現咬手指、抓頭髮、摳手等為例。或許大人知道孩子面對了壓力,但卻無法清楚知道孩子到底怎麼了。因此,縱使你想要幫助孩子擺脫焦慮的糾纏,但是仍然不知道該如何進行。
這時,我往往會建議父母和老師,先回想過去孩子在什麼情境下,其實他是最自在的,也就是說在哪個情境下,孩子並未出現以上的這些焦慮反應。將這些關鍵因素萃取出來,例如發現孩子在進行擅長的事,或父母、老師說話比較輕聲細語時,或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中。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試著從孩子情緒穩定的情境裡,找出關鍵的改變因素。或許是孩子對於自己能力的自信、大人說話的方式,或是孩子對於環境的熟悉性。
自我調整力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本身的特質以及能力,以及在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壓力的真正面目,以及自我辨識與覺察自己當下的一些想法和行動。同時,找到最佳的適應狀態,以從容面對成長中,源源不斷的壓力事件。無論是來自於學習、生活、人際、感情或工作。
然而,《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這本書,非常難能可貴的讓我們看見了孩子面對壓力因應與調適的契機。讓孩子在父母與老師的陪伴與協助下,不時升級與更新自己的自我調整力,以好整以暇、從容地面對壓力因應與調適,讓自己的生活以及學習充分發揮在最佳狀態。
在此,誠心推薦《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給關心孩子的你。
【書籍資訊】
摘自《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
![]()
數位編輯整理:林荷,朱玉瑩
Photo:PEXEL,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