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在家庭生活的投資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看出結果,然而家庭的影響是無比深遠的。你雖然能從工作得到成就感,但只有圓滿的家庭生活與人際關係能帶給你長久的快樂。
編按: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經歷癌症、心臟病,以及中風的煎熬考驗,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
不少人都充滿抱負,希望這一生有了不起的成就,你在工作上的表現往往就是衡量成功的標準。因此,我們在做資源分配時,打從內心希望多努力一點,以在工作上求得更好的表現。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在職場多投入一個小時,多挹注一點心血,很快就可以看到成功的果實。
但人生並不是只有工作。你在工作上投入的時間,勢必會影響工作以外的你,影響到你和家人、朋友的相處。就我的經驗而言,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幾乎活在工作當中,在家的時間少之又少。由於教養兒女或是培養和另一半的感情,結果常常不明顯,要等到多年之後才知道會如何,於是我們很容易在工作上過度投資,對家庭生活的投資則相形見絀。儘管家庭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卻任其枯萎。
儘管我們知道這些問題互相糾結,你再如何努力,也很難將人生的區塊分得一清二楚,使工作和家庭互不干擾。你的人生有很多層面,工作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包括家庭、朋友、信仰、健康等等。你知道在做生涯規劃時如何在審慎計劃和無可預期的機會當中求取平衡,並試圖做好時間和精力的資源分配,但是在你走出辦公室大門後,同樣需要運用策略來面對家庭和社交生活。你時時刻刻都得做決定。有時,你甚至會遭受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每個人、每件事都需要你。你如何決定先做什麼?看誰吵得最大聲?看誰先要求你?在你做資源分配時,你必須注意與心中的優先順序相符。你得確定你要的成功是什麼?對你來說,那是不是最重要的? 你必須考慮到時間框架的問題,提醒自己不要被短期的回饋牽著鼻子走,犧牲了長期目標。
說來,這並不容易。即使你知道自己心中真正的優先順序為何,你還是必須每天堅守原則。我想,很多人也許像我一樣,常常被有趣的問題或挑戰吸引。我會為了一個問題思索好幾個小時,在問題解決的那一刻,暫時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我因而很容易陷入工作中,不知夜已經深了;或是在走廊上和同事談到忘我;也曾在電話中聽到對方提出令人興奮的新案子,為了這個挑戰雀躍不已。
但我知道這樣對工作狂熱並不符合我心中的優先順序。我必須強迫自己正視我認為最重要的事,也就是我的家庭。因此,我規定自己每天六點就得離開辦公室,趁著天還沒黑,跟兒子一起打球,或是送女兒去上芭蕾舞課。如此一來,才不至於忽略我最重視的事。如果我不這麼做,我可能就會以我在工作上解決的問題做為成功的量尺,沒有時間陪我摯愛的家人。我告訴自己,在家庭生活的投資雖然並不能得到立即回饋,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看出結果,然而家庭的影響是無比深遠的。你雖然能從工作得到成就感,但只有圓滿的家庭生活與人際關係能帶給你長久的快樂。
【書籍資訊】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全新增修版
數位編輯整理:廖珮汝
Photo credit: 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