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人生可不可以管理?傑出的管理理論可以幫助企業解決眼前困難、擬定未來策略,但可以用來幫助我們面對人生難題嗎?
文/郭瑞祥
編按:郭瑞祥教授為台大工商管理學系、商研所特聘教授,郭瑞祥認為除了知識的傳遞,人生智慧與經驗的傳承更為重要。中年經歷罹癌、喪妻等人生重大轉折後,深刻體悟人生有許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於是他以讀書會形式,在台大開設一門結合管理與人生的專題類課程,希望學生提早知道,管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讓自己生命更幸福的關鍵能力。
人生可不可以管理?傑出的管理理論可以幫助企業解決眼前困難、擬定未來策略,但可以用來幫助我們面對人生難題嗎?
哈佛大學的克里斯汀生教授,以《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證明,面對複雜無常又多變的人生,好的理論即使無法提出簡單的解答,卻有助我們建立一套堅強的思考架構,在職涯選擇、人生價值觀上,建立一條明晰的軸線,做為面對種種艱困考驗的準繩。
克里斯汀生教授為「破壞式創新」的管理大師,他的文章、個案、以及著作,深受世界各地的專業經理人重視,不可不謂近十年來在「創新」議題上最具份量的一位學者。二〇一〇年,克里斯汀生教授在哈佛商學院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當時他罹癌完成治療不久,對人生有許多體悟,演說感動許多人,後來寫成文章「精算人生三題」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如今,此篇影響深遠的好文章擴充為書,將管理理論鮮活套用於人生議題,不論形式與內容,深入淺出,堪稱又一次成功的創新。
克里斯汀生教授在本書提出三個人生大哉問,也是他每年在課堂上與天之驕子的學生反覆辯證的:
第一個問題,主要是探討知識工作者的職涯規畫,並且尋找工作快樂的動機,藉由不斷的反省與自我調適,尋找個人最佳的職涯策略。在此書中,克里斯汀生教授也引述了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只有熱愛你的工作,你才能做出偉大的工作。」
第二個問題,主要在探討知識工作者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特別是探討家庭與人際關係。在此議題上,作者以較大的篇幅闡述,許多工作者耗費很多時間在工作上,卻疏於投資時間在家庭的經營上,往往造成原可避免的悲劇。因此,他勉勵知識工作者一定要正確的調整優先次序,花較多時間陪伴家人、教養小孩,更要用同理心與對的方法了解家人與小孩,才能建立和諧、美滿的家庭,培養長久的友誼。
第三個問題,探討的是知識工作者的誠信(integrity)。作者引述眾多的案例,就是強調堅守原則的重要性。「百分之百的堅持要比百分之九十八來得容易」。
一般讀者在閱讀唸本書時,也許會好奇為何克里斯汀生教授會語重心長地寫這本書。簡單的答案可能是他人生也面臨過不少波折,生過大病,或是宗教信仰的理念。但檢視他過往著作,我認為他可能也是有感於太多的知識工作者急於功成名就,卻缺乏人生的願景智慧引導,因此本書特別介紹一些傑出的管理理論,闡述如何將理論運用於人生的管理之上。
事實上,其他管理學者也有類似的看法。例如,彼得.杜拉克在他的著作《自我管理》中即闡述:知識工作者必須有效地做自己的執行長。你可以自己選擇,知道什麼時候該改變路線。要把這些事情做好,你必須培養對自己的深刻了解,包括了
如果比較克里斯汀生教授與彼得杜拉克的說法,可以發覺他們都強調,知識工作者都需要在職涯發展中檢視自己的五項特質(SHAPE),包括心靈(Spiritual)、興趣(Heart)、能力(Abilities)、個性(Personality)、經歷(Experience),才能做出最適的發展方向。在心靈上,也需考慮自己的價值觀與志業,方能有人生願景。克里斯汀生教授更強化了在人生願景建構中,將家庭的優先次序列入更重要的考慮,以免「工作成功,家庭失敗」,更要考慮個人誠信,因為「地位愈高,陷阱愈大」。
我在管理學院教書,四十歲時生了大病,人生也有許多波折,之後深感人生智慧需要從教育下手,於是從多年前開始為大學部學生開設「管理與人生」的課程,並且在EMBA的課程結束時,提供個人一些人生的經驗與故事,以激勵更多的社會精英能夠有智慧的平衡職涯與家庭,並鼓勵他們建立志業,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相信這本書,可以激勵更多知識工作者在努力經營職涯之際,深刻反思何謂真正的幸福。
【書籍資訊】
數位編輯:吳柏菁
Photo credit: 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