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如果你不越界,個人道德界線的力量將非常強大。要是你用好理由說服自己,那就成了一個沒有原則的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有很多人都相信自己真的只是一次妥協,下不為例。如果是小小的選擇,我們都有好的理由。這些選擇往往不是攸關一生的重大決定。乍看之下,邊際成本幾乎都非常低。然而,一個又一個決定累積下來,你不由得走上一條不歸路,讓你變成另一個人。我們本能用邊際成本來思考,殊不知你必須為你的行動付出多大的代價。
這條不歸路的起點總是一個非常小的決定。你認為這個小決定關係到一件大事,你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原則。好了,等到你完成這件大事,你又覺得這件事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等你走到盡頭,你才會後悔再也無法回頭了。
我在英國求學的時候,開始了解不能堅持原則,為了「就這麼一次」可能必須付出多大的代價。那時,我是牛津大學籃球校隊的一員。我和隊上每一個人都成了莫逆之交,整個球季和他們拚命苦練。這樣的辛苦終於看到成果—我們一路打到全國賽前四強,正如現在令美國人瘋狂的全美大學男籃冠軍賽(NCAA)。
後來,我發現冠軍賽將在禮拜天舉行,為此好生苦惱。
我在十六歲那年即對上帝許下承諾,由於禮拜天是安息日,我將不在這一天打球。賽前,我去向教練解釋。他聽了之後不可置信。「我不知道你信的是什麼,」他說:「但我相信,你就這次破例,上帝應該會諒解的。」我的隊友也都非常驚愕。我是隊上的先發中鋒,而後補的中鋒因為在準決賽時肩膀脫臼,無法預替我。每一個隊友都來勸我:「你非上場不可。難道不能為了這麼重要的比賽破例一次?」
當時,我實在左右為難。我知道少了我,對隊友的衝擊很大。更何況,他們與我情同手足,參加冠軍賽一直是我們這一年來的夢想。
但我是個信仰極為虔誠的人,我只好請求上帝指引。於是我跪下來禱告,不久我就很清楚該怎麼做了,那就是遵守我對上帝的承諾。於是我告訴教練,我真的無法出賽。
不管從哪方面來看,這實在是很小的決定。我這一生有好幾千個禮拜天,這只是其中一天。理論上來看,我似乎該通融,允許自己破例一次,反正以後再守承諾就好了。但現在回頭看這件事,我發覺要抗拒「就這麼一次,下不為例」的誘惑,其實是我這一生最大的決定。為什麼?因為人生總有許許多多的情況要你妥協,讓你有「身不由己」之感,然而只要出現一次「下不為例」,總會再出現另一個「下不為例」。萬一我這次跨越界線,往後就會不斷地出界。
結果,雖然我沒上場,我們的球隊還是贏得冠軍賽。
如果你從邊際成本的分析來做決定,就這麼一次破例,最後你還是會後悔。這就是我學到的一課:100%堅守原則,要比98%來得容易。如果你不越界,個人道德界線的力量將非常強大。要是你用好理由說服自己,那就成了一個沒有原則的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好好想想你要堅守什麼樣的原則,然後絕不妥協。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